[实用新型]板对板连接器有效
申请号: | 201921756444.2 | 申请日: | 2019-10-18 |
公开(公告)号: | CN210535861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15 |
发明(设计)人: | 黄斌;李明;陈浩瀚;陈宏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莞立讯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12/71 | 分类号: | H01R12/71;H01R13/02;H01R13/502;H01R24/00;H05K1/02;H05K1/11;H05K1/18 |
代理公司: | 苏州佳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342 | 代理人: | 罗宏伟 |
地址: | 523808 广东省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连接器 | ||
一种板对板连接器,包括插头连接器和插座连接器。所述插座连接器包括印刷电路板和印刷电路板上表面的若干导电垫片。所述插头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若干导电端子以及若干线缆。所述导电端子收容于所述绝缘本体内且包括接触部、焊接部及弯折部,所述弯折部位于所述接触部与所述焊接部之间,所述焊接部与对应的所述线缆连接,所述接触部露出于所述绝缘本体通过对应的所述弯折部而与对应的所述导电垫片弹性抵接。本实用新型大大降低了板对板连接器高度的同时提升了板对板连接器之间的信号传输性能。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板对板连接器,尤其是一种高速传输的板对板连接器。
背景技术
板对板连接器是目前所有连接器产品类型中传输能力最强的连接器产品,主要应用于电力系统、通信网络、金融制造、电梯、工业自动化、医疗设备、办公设备、家电、军工制造等行业。传统的板对板连接器包括相互对接的插座连接器和插头连接器。所述插座连接器包括插座本体和固设于插座本体内的若干插座端子。所述插头连接器包括插头本体和固设于插头本体内且尾部与线缆连接的若干插头端子。所述插座本体设有与插头连接器配合的对接面、与印刷电路板邻接的安装面。所述对接面及安装面之间设有一对纵侧墙、一对横断墙以及连接于一对横断墙之间、与纵侧墙平行的凸台。所述插座端子系两排对称安装于凸台的两侧。每一插座端子包括固定于纵侧墙内的固持部、自固持部一侧弯曲延伸至凸台内的弹性接触部以及自固持部另一侧延伸出绝缘本体的焊接部。弹性接触部形成插头端子的收容空间。随着板对板连接器市场竞争的愈发激烈,通过插座连接器和插头连接器相互对接实现高速传输的板对板连接器,由于插头、插座连接器均需要占据一定的空间高度,越来越不符合连接器产品轻薄短小的发展趋势。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板对板连接器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板对板连接器,其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产品高度。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板对板连接器,包括插头连接器和插座连接器,所述插座连接器包括印刷电路板和印刷电路板上表面的若干导电垫片,所述插头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若干导电端子以及若干线缆,所述导电端子收容于所述绝缘本体内且包括接触部、焊接部及弯折部,所述弯折部位于所述接触部与所述焊接部之间,所述焊接部与对应的所述线缆连接,所述接触部露出于所述绝缘本体通过对应的所述弯折部而与对应的所述导电垫片弹性抵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包括定位框,所述定位框包括纵向延伸的竖直壁、自竖直壁纵向方向上的两端部朝向同一方向弯折的一对竖直横壁以及自该对竖直横臂的外端侧缘沿纵向方向相对延伸而预留间隔、供线缆伸出的一对外挡部,所述竖直壁、该对竖直横壁以及该对外挡部围设形成插头连接器的收容空间,所述定位框的底部边缘向下延伸至少两个插板部,所述印刷电路板上设有插孔,所述插板部插入至插孔内而将定位框固定于印刷电路板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包括定位夹片,所述定位夹片包括板状的基部以及自基部的两侧向下弯折的一对耳部,每一耳部均设有卡位部,所述定位框的每一竖直横壁均设有定位部,所述定位部和卡位部配合固定而将插头连接器锁定在印刷电路板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耳部贴附于竖直横壁相对于收容空间的外侧。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定位部是凸包和通孔中的一个,所述卡位部是凸包和通孔中的另外一个。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导电端子包括上排导电端子和下排导电端子,所述上排导电端子的接触部和下排导电端子的接触部在同一水平面内呈两排排列,所述上排导电端子的焊接部和下排导电端子的焊接部在上下两个不同的水平面内呈两排排列,所述线缆包括上下两排排列的第一线缆和第二线缆,所述第一线缆与上排导电端子的焊接部电连接,所述第二线缆与下排导电端子的焊接部电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莞立讯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东莞立讯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75644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基于双核心的智能配变终端
- 下一篇:一种可分可合真空贴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