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鱼塘立体生态循环养殖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921759222.6 | 申请日: | 2019-10-19 |
公开(公告)号: | CN210900964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03 |
发明(设计)人: | 黎永军;闫树贵 | 申请(专利权)人: | 肇庆翘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K63/00 | 分类号: | A01K63/00;A01K63/04;A01K61/59;A01G9/02;A01G22/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26040 广东省肇庆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鱼塘 立体 生态 循环 养殖 结构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鱼塘立体生态循环养殖结构,属于水产养殖领域,一种鱼塘立体生态循环养殖结构,包括池塘本体,所述池塘本体的内侧表面右端设有倾斜面,所述池塘的内部前端下侧设有排水管,所述池塘本体的内部其那段上侧设有进水管,所述池塘本体的内部底面前侧固定设置有横向土墙,所述横向土墙的外表面后侧两端和中间位置均固定连接有第一纵向土墙,所述第一纵向土墙的内部间隙位置设有第二纵向土墙,所述第二纵向土墙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池塘本体的内部后端侧面,所述第一纵向土墙的右侧表面形成有第一流道,所述第一流道位于倾斜面的侧面,这样能够大大提高使用的便利性和稳定性,保证养殖效果和质量。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产养殖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鱼塘立体生态循环养殖结构。
背景技术
虾肉质鲜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是高蛋白低脂肪的水产食品,因此广受人们喜欢,同时随着现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鲜美食品的追求也越来越强烈,市场上虾的需求量越来越多,因此人工养殖虾成为了一种势在必行的趋势。
但是现有的龙虾鱼塘养殖结构在实际使用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现有的养殖池塘多是简单的中空池塘,这样直接在内部投放饲养,而由于龙虾喜好攀爬,内部缺少竖墙结构,不利于龙虾活动以及晒太阳,也就会影响养殖品质,而且池塘需要定期换水,而现有的结构进行更换时,容易大面积流动而对龙虾造造成损伤,不利于进行保护,并且直接灌注清洁水,也不利于和污浊水进行置换,同时现有的养殖方法也有待改善。
发明内容
1.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鱼塘立体生态循环养殖结构,通过在池塘本体内部设置倾斜面,利于捕捞时下水操作,安全稳定,同时在内部设置第一纵向土墙和第二纵向土墙,可以形成循环流道,不仅利于种植水草方便龙虾活动,提高养殖品质,同时在换水时可以隔离流通,进而保证置换效果,同时对龙虾进行保护,安全高效,并且采用钢筋捆扎笼加固,安全稳定,这样能够大大提高使用的便利性和稳定性,保证养殖效果和质量。
2.技术方案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鱼塘立体生态循环养殖结构,包括池塘本体,所述池塘本体的内侧表面右端设有倾斜面,所述池塘的内部前端下侧设有排水管,所述池塘本体的内部前端上侧设有进水管,所述池塘本体的内部底面前侧固定设置有横向土墙,所述横向土墙的外表面后侧两端和中间位置均固定连接有第一纵向土墙,所述第一纵向土墙的内部间隙位置设有第二纵向土墙,所述第二纵向土墙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池塘本体的内部后端侧面,所述第一纵向土墙的右侧表面形成有第一流道,所述第一流道位于倾斜面的侧面,所述第一纵向土墙的左侧表面形成有第二流道,所述第一纵向土墙和第二纵向土墙的内侧表面形成有第三流道,所述第三流道等间距分布于第一纵向土墙和第二纵向土墙的内部侧面,所述第一流道和第三流道的内部固定安装有曝气机。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纵向土墙和第二纵向土墙的横截面均为梯形结构,且上端宽度为两米,底部宽度为三米,且外表面种植有养殖水草,通过将第一纵向土墙和第二纵向土墙设置成 梯形截面结构,利于水草稳定种植生产,同时方便龙虾攀爬活动,利于养殖使用。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纵向土墙和第二纵向土墙的内部均固定向前有钢筋捆扎笼,所述钢筋捆扎笼的外侧表面固定捆扎有加强杆,所述钢筋捆扎笼的下表面固定内嵌锚杆固定安装于池塘本体的底部,通过在第一纵向土墙和第二纵向土墙内部向前钢筋捆扎笼,可以增加结构刚性,保证土壤堆放强度,提高使用稳定性。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流道的宽度为四米,所述第二流道的宽度为八米,所述第三流道的宽度为八米,通过设置不同宽的的流道,保证换水时的效率,同时可以快速进水,而缓慢出水,提高保护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肇庆翘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肇庆翘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75922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