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透明塑料板背部凹槽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921759379.9 | 申请日: | 2019-10-18 |
公开(公告)号: | CN211308470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21 |
发明(设计)人: | 韩松江;谢力峰;马志国;江华舟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敏实汽车零部件技术研发有限公司;宁波信泰机械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19/52 | 分类号: | B60R19/52 |
代理公司: | 上海泰能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31233 | 代理人: | 王亮 |
地址: | 315800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透明 塑料板 背部 凹槽 结构 | ||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外饰件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透明塑料板背部凹槽结构,包括有主体,主体的背部上布置有多个凹槽,凹槽包括主壁厚部、槽口深度部、底部形态部、第一斜向部以及第二斜向部,第一斜向部、底部形态部以及第二斜向部连接构成开口槽部,第一斜向部、第二斜向部分别与底部形态部之间的夹角构成开口角度,所述的开口角度大于120度,槽口深度部小于主壁厚部的1/3倍。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凹槽的开口角度与深度都更进一步的突破,现在可以达到更强的立体感与冲击感,并且造型的可选择性也更大,对于这种形式的透明塑料板可以制作成更多种类特征的效果。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外饰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透明塑料板背部凹槽结构。
背景技术
在电动汽车取代传统燃油汽车的进程中,由于电动车对于前脸(散热器格栅)的散热要求的降低,目前正在向着取消格栅转而由透明的PC面板来代替,如果采用PC面板对背部进行一些表面处理,这样从正面看过去外观效果较好,虽然有一些层次效果,但是这个效果很一般。所以目前采用在PC面板背部制作一些凹槽或者凸起使之从外部看向内侧,由于高度的变化更具有立体效果,十分美观。但是这种特征既要求外表面是平滑的曲面,又要求内部有凹槽等特征,导致PC板的壁厚不停的变化,由于塑料零件的收缩率影响,不同壁厚容易产生表面缩痕和熔接线的风险。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现状,而提供一种透明塑料板背部凹槽结构,通过该凹槽的特征对于不同肉厚的PC板可以做到的凹槽深度及开口角度进行了定义,解决了造型制作时对于无法确定凹槽深度及开口角度范围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透明塑料板背部凹槽结构,包括有主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主体的背部上布置有多个凹槽,所述的凹槽包括主壁厚部、槽口深度部、底部形态部、第一斜向部以及第二斜向部,所述的第一斜向部、底部形态部以及第二斜向部连接构成开口槽部,第一斜向部、第二斜向部分别与底部形态部之间的夹角构成开口角度,所述的开口角度大于120度,槽口深度部小于主壁厚部的1/3倍。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凹槽的开口角度与深度都更进一步的突破,现在可以达到更强的立体感与冲击感,并且造型的可选择性也更大,对于这种形式的透明塑料板可以制作成更多种类特征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透明塑料板背部凹槽结构示意图;
图2是凹槽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图中,主体1;凹槽2;主壁厚部3;槽口深度部4;底部形态部5;第一斜向部6;第二斜向部7;开口角度8。
如图1所示,本透明塑料板背部凹槽结构,包括有主体1,主体1的背部上布置有多个凹槽2,这样通过在主体1背部制作一些凹槽2使之从外部看向内侧,由于高度的变化使得整个透明塑料板更具有立体效果,十分美观,如图2所示,凹槽2包括主壁厚部3、槽口深度部4、底部形态部5、第一斜向部6以及第二斜向部7,第一斜向部6、底部形态部5以及第二斜向部7连接构成开口槽部,第一斜向部6、第二斜向部7分别与底部形态部5之间的夹角构成开口角度8,这里开口角度8以及槽口深度部4的大小可以使得整个透明塑料板具有更强的立体感与冲击感,其中槽口深度部4也就是整个凹槽2相对于主壁厚部3所占的比例长度,在本专利对底部形态部5无要求,每个凹槽2特征间间隙无要求,当中需要保证开口角度8大于120度,并且槽口深度部4长度小于主壁厚部3长度的1/3倍,这样就可以保证壁厚在不产生表面缩痕和熔接线的风险情况下,又能使得整个透明塑料板具有更强的立体感与冲击感。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所定义的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敏实汽车零部件技术研发有限公司;宁波信泰机械有限公司,未经宁波敏实汽车零部件技术研发有限公司;宁波信泰机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75937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悬置支架和车辆
- 下一篇:一种设有挡板的流利条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