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重金属土壤污染的生态修复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921769157.5 | 申请日: | 2019-10-21 |
公开(公告)号: | CN210876753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30 |
发明(设计)人: | 吴明森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格瑞恩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9C1/10 | 分类号: | B09C1/10;B09C1/02 |
代理公司: | 泉州市诚得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5209 | 代理人: | 庄伟彬 |
地址: | 362000 福建***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重金属 土壤污染 生态 修复 系统 | ||
本实用新型涉及土壤修复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重金属土壤污染的生态修复系统,包括第一蓄水池、重金属污染土壤区、淋洗装置、修复植物以及第二蓄水池,所述重金属污染土壤区设有阻隔装置,所述阻隔装置将重金属污染土壤区围成一个四周封闭的隔离区,所述淋洗装置用于配制淋洗剂并将淋洗剂喷淋至所述隔离区,所述第一蓄水池设于重金属污染土壤区较高的一端,所述第二蓄水池设于重金属污染土壤区较低的一端,所述第一蓄水池和第二蓄水池之间通过渠道连通,所述渠道呈蛇形设置,所述修复植物包括陆生修复植物和水生修复植物。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土壤修复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重金属土壤污染的生态修复系统。
背景技术
土壤重金属污染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土壤中的微量金属元素过量沉积而引起的含量过高,超过背景值的情况,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重金属污染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重金属在环境中稳定,对生物毒性较大,对人类健康带来很大的危害。
现有技术中,利用修复装置进行土壤修复通常需要将土壤转移至修复装置中,便将重金属成分进行分离,实现土壤的修复,但该过程较为复杂,而效果持久性低;而植物修复技术作为一种生态、环保、有效的技术,因其成本低,而被广泛使用,但因其修复周期长,目前主要应用于农田修复和矿山生态恢复中,随着现代生态城市建设的大力推进,需要将更多的污染场地建设成为绿地、公园等绿化区域,这对景观效果的要求也较高,而城市污染场地的修复往往需要高效而快速地完成,故现有的植物修复技术无法满足城市污染场地的修复需求,缩短修复周期、提高修复效率变得至关重要。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针对上述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用于重金属土壤污染的生态修复系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重金属土壤污染的生态修复系统,包括第一蓄水池1、重金属污染土壤区2、淋洗装置、修复植物以及第二蓄水池5,所述重金属污染土壤区2设有阻隔装置6,所述阻隔装置将重金属污染土壤区围成一个四周封闭的隔离区,所述淋洗装置用于配制淋洗剂并将淋洗剂喷淋至所述隔离区,所述第一蓄水池1设于重金属污染土壤区2较高的一端,所述第二蓄水池5设于重金属污染土壤区2较低的一端,所述第一蓄水池1和第二蓄水池5之间通过渠道7连通,所述渠道7呈蛇形设置,所述第二蓄水池5进水口和渠道7连通,所述第二蓄水池5的出水口通过水泵8和第一蓄水池1连通,所述修复植物包括陆生修复植物41和水生修复植物42,所述陆生修复植物41设于渠道7两侧,所述水生修复植物42设于第二蓄水池内。
进一步地改进,所述阻隔装置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墙,其厚度为15~35cm。
进一步地改进,所述渠道的宽度范围为0.5m~1m。
进一步地改进,所述渠道的深度范围为0.5m~1m。
通过采用前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重金属污染土壤生态修复装置前期通过阻隔装置将重金属污染土壤在原位进行隔离后对其冲洗稀释,主要是对表层土壤进行冲洗稀释,无需大规模转移被污染土壤,再通过种植修复植物对处理后的被污染土壤进行生态修复,以进一步修复净化更深一层的土壤污染,双重修复使得污染土壤的修复周期大大缩短,并且在修复的同时达到了较好的景观效果,对污染土壤具有持续性修复的作用,达到修复周期短、修复成本低、效果持久性高的要求,实现了对污染场地高效而快速修复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格瑞恩工程设计有限公司,未经福建格瑞恩工程设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76915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农产品加工中的水果绞碎机
- 下一篇:一种柔性传输的智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