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耐低温的铅酸蓄电池有效
申请号: | 201921769596.6 | 申请日: | 2019-10-21 |
公开(公告)号: | CN211743326U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23 |
发明(设计)人: | 姚俊鸿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西省新顿电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10/12 | 分类号: | H01M10/12;H01M2/02;H01M10/615;H01M10/625;H01M10/658;H01M2/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42500 ***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低温 蓄电池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耐低温的铅酸蓄电池,包括外壳和安装在外壳上端的盖板,盖板上端安装有极柱,极柱的外周包裹有极柱轴套,极柱轴套安装在盖板上,其特征在于,外壳内设有内胆,内胆内填充有电解质,内胆的外周设有保温腔,盖板靠近内胆的一侧设有限位腔a,限位腔a内填充有环氧树脂限位层,环氧树脂限位层靠近内胆的一侧设有保温腔b,保温腔b内填充有保温海绵层,内胆与环氧树脂限位层之间通过内胆固定板连接固定,极柱贯穿盖板、环氧树脂限位层和保温海绵层设置且远离盖板的一端与内胆连接。本实用新型的铅酸蓄电池能够保证在低温环境下电池能够高效工作,提高了电池耐低温性能。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铅酸蓄电池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耐低温的铅酸蓄电池。
背景技术
蓄电池是一种可逆的低压直流电源,它既能将化学能转换为电能,也能将电能转换为化学能。蓄电池是汽车上比较重要的电源。它有很多作用,如下所述:
1.发动机起动时,蓄电池向起动机和点火系统供电。
2.当发动机低速运转、发电机电压较低或不发电时,蓄电池向供电系统供电,同时向交流发电机交流磁场绕组供电。
3.当发动机中高速运转、发电机正常供电时,将发电机剩余的电能转化为化学能储藏起来。
4.当发电机过载时,蓄电池协助发电机向用电设备供电。
5.稳定系统电压、保护电子设备。因为蓄电池相当于一只大容量电容器,所以不仅能够保持汽车电路系统的稳定,而且还能吸收电路中的瞬时电压,防止电子设备击穿损坏。
然后现有技术中的铅酸蓄电池在低温环境下使用效率低,耐低温性能比较差,无法满足实际使用时的需求,故此亟需开发具有优异耐低温性能的铅酸蓄电池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优异耐低温性能的铅酸蓄电池。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耐低温的铅酸蓄电池,包括外壳和安装在外壳上端的盖板,盖板上端安装有极柱,极柱的外周包裹有极柱轴套,极柱轴套安装在盖板上,其特征在于,外壳内设有内胆,内胆内填充有电解质,内胆的外周设有保温腔,盖板靠近内胆的一侧设有限位腔a,限位腔a内填充有环氧树脂限位层,环氧树脂限位层靠近内胆的一侧设有保温腔b,保温腔b内填充有保温海绵层,内胆与环氧树脂限位层之间通过内胆固定板连接固定,极柱贯穿盖板、环氧树脂限位层和保温海绵层设置且远离盖板的一端与内胆连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外壳靠近内胆的一侧设有多个缓冲凸起,缓冲凸起与内胆外壁接触布置。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内胆的上端与保温海绵层之间设有硅溶胶吸附层。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内胆的上端与极柱之间通过环氧树脂固定板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极柱轴套与极柱之间设有限位腔b,极柱轴套靠近极柱的一侧设有多个限位凸起。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外壳的外壁上设有散热孔,外壳内设有与散热孔连通的导热腔。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导热腔的内径为h,3cm≤h≤8cm。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通过在外壳内设内胆,并在内胆与外壳之间设有保温腔a,通过空气来隔绝内胆与外界,可以起到很好的隔绝冷空气的作用,保证铅酸蓄电池使用时不会因外界温度过低而降低铅酸蓄电池的工作效率,另外在盖板靠近内胆的一侧限位腔a,限位腔a内填充环氧树脂限位层,由此可保证铅酸蓄电池的阻燃和防火性能,而环氧树脂限位层也能够起到对极柱的限位作用,保证极柱使用时的稳定性,更进一步的,内胆与环氧树脂限位层之间通过内胆固定板连接固定,可保证内胆使用时的稳定性,从而保证了铅酸蓄电池使用时的安全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西省新顿电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江西省新顿电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76959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导热管自动刷锡膏机
- 下一篇:一种可产生两种成品的煤粉制备辊式磨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