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旋转机械转子的压电式自平衡弹性支承干摩擦阻尼器有效
申请号: | 201921794490.1 | 申请日: | 2019-10-24 |
公开(公告)号: | CN211599388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29 |
发明(设计)人: | 祝长生;巩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 |
主分类号: | F16F15/00 | 分类号: | F16F15/00;F16F15/129 |
代理公司: | 杭州求是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00 | 代理人: | 刘静 |
地址: | 310058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旋转 机械 转子 压电 平衡 弹性 支承 摩擦 阻尼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旋转机械转子的压电式自平衡弹性支承干摩擦阻尼器,包括弹性支承、动摩擦片、动摩擦片支架、静摩擦片、力传感器、静摩擦片支架、固定板、轴向分瓣蝶形弹簧。动摩擦片安装在弹性支承动摩擦片支架上,构成动摩擦组件。静摩擦片及力传感器固定在静摩擦片支架上,构成静摩擦组件。动摩擦组件与静摩擦组件之间形成摩擦副。静摩擦片支架与固定板之间设置有带压电执行器的轴向分瓣蝶形弹簧。通过压电执行器改变摩擦副上的正压力,进而控制摩擦力,以实现对旋转机械转子系统振动及稳定性的主动控制。由于干摩擦阻尼器上的摩擦力可以通过压电执行器实时精确控制,因此在旋转机械转子系统的振动主动控制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旋转机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旋转机械转子支承结构的压电式自平衡弹性支承干摩擦阻尼器。
背景技术
随着工业4.0的到来,现代工业技术中大多数旋转机械的转子已经朝着柔性结构的方向在发展。柔性转子的工作转速一般在一阶或几阶临界转速以上。传统的弹性支承由于结构简单易于实现等特点使得其在柔性转子过临界振动抑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一般的弹性支承,特别是采用滚动轴承的弹性支承,支承所能够为转子系统提供的阻尼非常小,不能够满足转子系统对阻尼的要求。因此,需要在弹支支承上增加附加的阻尼器来有效地缓解单纯的弹性支承所面临的问题。挤压油膜阻尼器、金属橡胶阻尼器等都是增加外部阻尼的主要方法,但这些方法对工艺制造和结构设计的精确性和可靠性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否则在复杂的实际工况中不但不能最大程度地抑制转子振动,严重的非线性特性可引发复杂的非线性响应,最终导致弹性支承抑振作用失效。
在专利“一种抑制带弹性支承转子系统振动的方法及装置”(ZL200410073346.0)所提到的装置结构中,由于转子静止时存在一个很大的摩擦力,导致系统出现复杂的非线性特征。而且该专利中的阻尼机构属于被动控制而非主动控制,不能实时根据转子运动状态调节摩擦力的大小。在专利“一种弹支干摩擦阻尼器电控装置”(ZL200710017593.2)所提的装置中,虽然对摩擦力可以进行调节,但单面产生的摩擦力部件不够大,阻尼器的抑振效果有限,而且在弹性支承上施加很大的轴向压力,导致弹性支承失稳;特别是摩擦副上的摩擦力不仅与正压力有关,而且还与摩擦副上的摩擦系数有关。而摩擦系数受摩擦副的工作温度和工作条件等的影响,所以仅仅通过控制摩擦副上的正压力无法对摩擦力进行准确控制。
实用新型内容
为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干摩擦阻尼器结构复杂、干摩擦力的调节范围小、干摩擦力难以精确控制等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旋转机械转子支承结构的压电式自平衡弹性支承干摩擦阻尼器。
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在旋转机械转子弹性支承上安装一个动力特性可控的压电式自平衡干摩擦阻尼器,通过压电执行器改变摩擦阻尼器中摩擦副上的摩擦力,为转子系统引入可控的外阻尼,实现对转子系统振动及稳定性的主动控制。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旋转机械转子支承结构的压电式自平衡弹性支承干摩擦阻尼器,包括轴承座、转轴、轴承、弹性支承、左右动摩擦片、动摩擦片支架、左右静摩擦片、左右力传感器、左右静摩擦片支架、左右轴向碟形分瓣弹簧、轴向预压弹簧、固定球和阻尼器外壳;左右动摩擦片与动摩擦片支架构成动摩擦组件,左右静摩擦片、左右力传感器和左右静摩擦片支架构成左右两个静摩擦组件。
所述的左右动摩擦片分别固定在动摩擦支架的两侧,动摩擦片支架可以是弹性支承的一部分,也可以为固定在弹性支承一端的零件,弹性支承的内圆面通过轴承与转轴相连,弹性支承的另一端通过弹性支承支架固定在轴承座上。
所述的左右静摩擦组件为对称结构,静摩擦片固定在力传感器上,力传感器固定在静摩擦片支架的内侧,静摩擦片高出静摩擦片支架,静摩擦片及力传感器与静摩擦片支架之间保留有一定的间隙;静摩擦片支架与阻尼器外壳中的外定位球配合,完成径向和周向定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未经浙江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79449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