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高利用率溶氧混合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21802517.7 | 申请日: | 2019-10-25 |
公开(公告)号: | CN210855672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26 |
发明(设计)人: | 宗兵年;李红枫;韦联平;佘新正;汪正霞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同瑞环保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9/12 | 分类号: | C02F9/12;C02F1/72 |
代理公司: | 北京挺立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65 | 代理人: | 沃赵新 |
地址: | 200436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率 混合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高利用率溶氧混合装置,包括有进水装置和反应装置,所述进水装置与污水水源通过进水管连接,所述反应装置与出水管连接。还包括有回流管路,所述回流管路一端与所述出水管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反应装置连接,包括有回流动力装置和回流活化器,所述回流动力装置设置于所述出水管上,所述回流活化器与所述反应装置连接;所述回流管路设置为部分透明或全部透明。本实用新型经过所述回流管路,回收出水管的部分气体;且通过所述回流活化器使出水进一步活化后进入所述反应装置进一步反应,大大提高气液比和氧利用率;且透明的所述回收支路的管路,可以观察出水的效果,是否含大气泡等。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利用率溶氧混合装置。
背景技术
在合流制排水系统中,由于截流倍数低、目前的污水处理厂没有处理雨天合流污水的能力,使截流的合流污水溢流排放,同时合流制雨天本身溢流也会对受纳水体造成严重的污染;分流制系统由于存在雨污混接,导致旱流放江现象,目前主要通过设置截流设施来控制旱流放江,但造成雨天时溢流的雨污混合水进入水体污染河道。目前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主要在减少旱天放江,以及维修管网,雨水分流彻底等,但管网改造难度大,周期长,放江后河道溶解氧极低,需要快速提高河道溶解氧,抑制黑臭。而目前快速增加溶解氧的方法主要为纯氧曝气法,溶氧方法主要有溶气罐,溶氧锥等,但目前溶氧锥的氧利用率低,气液比低。
在目前的污水处理行业中,保持水体中的溶解氧有足够的浓度,是十分重要的。目前向水体增氧的通用方式有三种。一种是通过气泵或风机等空气增压装置,配合气管道、气石等材料,向水体中释放小气泡,通过气泡气水体接触、港透,达到增加水体中溶解氧的目的。但这种方式一般产生的气泡直径较大,可达到2-3mm。同等单位体积的气体,气泡直径越大,气泡与水的接触总面积越小。而且气泡直径越大,在水中的浮力越大,上升速度越快,气液接触的时间就越短。所以这种方式的整体增氧效果较差,以空气作为气源时,总体的溶氧效率不超过2%。而且大部分空气中的氧气来不及与水接触就从水面逸出,造成增压装置的能量浪费。同时由于风机在持续运行后,由于摩擦、压缩气体,机体会产生大量的热量。气体通过风机后被加热,然后在与水接触的过程中,会将这些热量转移到水体中,导致水体温度升高。影响水体的水质稳定性,同时水体温度升高后,根据气体的溶解特性,氧气在水中的溶解度会下降。另一种为射流增氧的方式,通过文氏管射流的方式,使气体与水混合,产生气泡。这种方式产生的气泡直径在0.5-2mm之间。这种増氧方式需要一台动力泵。整体效果比第种略好,但同样会造成动力泵对电力的无效消耗。如果采用这种方式使纯氧与水混合,则会造成纯氧的大量浪费。第三种为气液混合方式。通过一台特殊的气液混合泵,将进水与进气混合后输出这种方式可以产生直径小于0.1mm的气泡,但这种系的相对能量消耗较大。以一台2立方米/小时流量输出的气液混合泵为例,功率达到了1.1千瓦,在向大水体增氧的工况下,功耗过大使这种增氧方式难以推广,这种增氧方式的增氧效果好过前两种,但同样面临过剩气体从水而逸出从而造成浪费的情况。以上増氧方式均为通过增加水中的气泡数量或减小气泡直径的方式向水体増氧但由于气泡的浮力作用,最终会造成气体的浪费或动力装置的电能浪费。能效比较高。空气中的分子态氧溶解在水中称为溶解氧,水中的溶解氧的含量与空气中氧的分压、水的温度都有密切关系。物理化学的基本定律事利定律认为:在等温等压下,某种气体在溶液中的溶解度与液面上该气体的平衡压力成正比。水中溶解氧的多少是衡量水体自净能力的一个指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溶氧利用率低,导致大量氧气浪费,出水含大量气泡;气水比低,目前溶氧锥氧利用率达80%时,气液比仅为1%,需要大量水去与氧气接触,能耗大;溶氧系统运行一段时间后会有大量氮气及二氧化碳积累,导致溶氧效率低;进水未经磁化,溶氧效果较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同瑞环保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同瑞环保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80251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灵芝加工用半自动切片装置
- 下一篇:施工车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