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一次性自动排气采血针有效
申请号: | 201921816297.3 | 申请日: | 2019-10-28 |
公开(公告)号: | CN211094150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28 |
发明(设计)人: | 刁冠伟;刘晓萱;闫丽;李莹;卢静;李薇;高铭;朱玲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B5/15 | 分类号: | A61B5/15 |
代理公司: | 北京天奇智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40 | 代理人: | 陈新胜 |
地址: | 100730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一次性 自动 排气 采血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一次性自动排气采血针,包括头皮针,头皮针的顶端与固定管的底端固定连接,传输软管的另一端与三通的顶部套设连接,三通的一端与密封胶塞外壁的一端卡合连接,密封胶塞一端的中部开设有通气孔,密封胶塞一端的顶部与密封盖的一边侧铰接,密封盖底端的中部固定设有密封块,且密封块的底部与通气孔的顶端卡合连接,三通一端的内部固定设有高分子膜,本实用新型一种一次性自动排气采血针,本采血针在头皮针的传输软管末端设置一个三通,三通的一端跟外界相通,且其内部覆盖有一种可以透气但不可以透血的高分子膜,而传输软管中的空气可在血的压力作用下自动排出,进而减少医护人员的工作量,且可减少血标本的感染风险。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采血针,特别涉及一种一次性自动排气采血针。
背景技术
采血针是一种在医疗检验过程中用于采集血样的仪器,由针头和针杆组成,针头设在针杆的头部,在针杆上滑动连接有护套,在护套和针杆之间设有复位弹簧且护套的初始位置位于针头和针杆的头部。
目前临床应用的采血针大致为两种,其一是持针,操作简便,缺点是不能抽血培养,而且不方便观察回血情况,其二是头皮针,带一段软管,使用较广泛,优点是可以抽血培养及各种血,对采血管没有要求,缺点是软管内有一段空气,在抽取对空气或氧气要求严格的血标本时需要手动打开尾部排气,使医护人员的工作量增加,且会增大血标本的感染风险。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一次性自动排气采血针,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现有采血针无法自动排气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一次性自动排气采血针,包括头皮针,所述头皮针的顶端与固定管的底端固定连接,所述固定管的中部套设有粘附块,所述固定管的顶部与传输软管的一端套设连接,所述传输软管的另一端与三通的顶部套设连接,所述三通的底部与采血管的顶部套设连接,所述三通的一端与密封胶塞外壁的一端卡合连接,所述密封胶塞一端的中部开设有通气孔,所述密封胶塞一端的顶部与密封盖的一边侧铰接,所述密封盖底端的中部固定设有密封块,且密封块的底部与通气孔的顶端卡合连接,所述三通一端的内部固定设有高分子膜。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固定管的底部与保护罩的顶端卡合连接,且头皮针设置在保护罩的内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粘附块的背面固定设有保护膜。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固定管、传输软管和三通之间均固定设有密封圈。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固定管的尺寸、传输软管的尺寸和三通的尺寸相匹配。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一种一次性自动排气采血针,本采血针在头皮针的传输软管末端设置一个三通,三通的一端跟外界相通,且其内部覆盖有一种可以透气但不可以透血的高分子膜,而传输软管中的空气可在血的压力作用下自动排出,进而减少医护人员的工作量,且可减少血标本的感染风险。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三通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三通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密封胶塞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1、头皮针;2、保护罩;3、固定管;4、粘附块;5、传输软管;6、三通;7、采血管;8、密封胶塞;9、密封盖;10、高分子膜;11、通气孔;12、密封块。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未经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81629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AGV小车的单节电池提取装置
- 下一篇:一种手术室中手术床用床垫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