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膜材料抗压强度的测试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921820062.1 | 申请日: | 2019-10-25 |
公开(公告)号: | CN211235293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11 |
发明(设计)人: | 吴水平;褚国强;张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华源再生医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3/12 | 分类号: | G01N3/12;G01N3/02 |
代理公司: | 广州嘉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05 | 代理人: | 刘方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华强北街***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材料 抗压强度 测试 系统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膜材料抗压强度的测试系统,包括通过管道连接的溶液供给装置、第一压力计、膜材料固定装置和第二压力计,所述膜材料固定装置包括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所述第一管体包括开设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的中空腔体一,所述第二管体包括开设有第三开口和第四开口的中空腔体二,所述第二开口和所述第三开口之间能够放置待测膜材料,所述第一开口连接所述第一压力计,所述第四开口连接所述第二压力计。本实用新型采用的膜材料固定装置很容易从该测试系统中拆卸,使得该测试系统能够快捷地测定多组膜材料,操作简便,适宜于工业使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抗压强度测试系统,尤其是涉及一种膜材料抗压强度的测试系统。
背景技术
生物滤过薄膜在生物医用材料领域具有重要作用,对特定分子的选择滤过性由渗透性膜的孔结构与表面特性决定。由于不同滤过性高分子薄膜具有不同尺寸的孔隙结构以及亲疏水特性,不同分子量溶质分子经过滤过性薄膜过程中会表现出不同的选择滤过性。由选择性滤过薄膜构建而成的胶囊可以作为药物缓释性载体,药物分子通过生物滤过膜的孔隙缓慢释放到介质中,可通过调节孔隙结构来调控药物释放速率。此外,生物滤过膜还可以作为胰岛细胞、肾细胞、肝细胞等功能细胞的功能性载体,可起到免疫防护作用,且不影响代谢物质的交换。由于良好的力学性能是生物滤过膜生物安全性的重要保障,因此需在流体环境下,对生物滤过膜进行抗压强度测试。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用于膜材料抗压强度的测试系统,能够快捷地对膜材料进行抗压强度测试。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膜材料抗压强度的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通过管道连接的溶液供给装置、第一压力计、膜材料固定装置和第二压力计,所述膜材料固定装置包括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所述膜材料固定装置位于所述第一压力计和所述第二压力计之间,所述第一管体包括开设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的中空腔体一,所述第二管体包括开设有第三开口和第四开口的中空腔体二,所述第二开口和所述第三开口之间能够放置待测膜材料,所述第一开口连接所述第一压力计,所述第四开口连接所述第二压力计。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膜材料抗压强度的测试系统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该测试系统中溶液供给装置用以提供流体,该流体流经膜材料固定装置,利用第一压力计和第二压力计测定膜材料固定装置两侧流体的压强,当控制流速增大至一定值时待测膜材料破裂,依据第一压力计和第二压力计的数据,进而计算得到待测膜材料的抗压强度,采用的膜材料固定装置很容易从该测试系统中拆卸,使得该测试系统能够快捷地测定多组膜材料,操作简便,适宜于工业使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的膜材料抗压强度的测试系统,所述第一管体靠近所述第二开口的端部设置有第一挡片,所述第一挡片不完全覆盖所述第二开口,所述第二管体靠近所述第三开口的端部设置有第二挡片,所述第二挡片不完全覆盖所述第三开口,所述待测膜材料设置在所述第一挡片和所述第二挡片之间。设置的挡片能够更好地固定待测膜材料,避免了待测膜材料在测试过程中的移动,同时挡片不完全覆盖开口,保证了渗透过程的顺利进行。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的膜材料抗压强度的测试系统,所述第一挡片与所述第一管体为一体结构,所述第二挡片与所述第二管体为一体结构。可以通过激光焊接或胶水粘接等方式将挡片与管体形成一体结构,减少了在组装过程中对管体、挡片进行对准的操作,使得组装更加快捷,并且易于更换膜材料。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的膜材料抗压强度的测试系统,所述第一挡片和所述第二挡片各自独立地选自环形聚碳酸酯板、环形聚对苯二甲酸乙醇酯板、环形聚乙烯板中的任一种。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的膜材料抗压强度的测试系统,所述第一挡片与所述待测膜材料之间设置有第一垫片,所述第二挡片与所述待测膜材料之间设置有第二垫片。在挡片与待测膜材料之间设置垫片能够增加装置的密封性,同时对待测膜材料还起到保护的作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华源再生医学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华源再生医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82006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基于语音识别技术的激光笔
- 下一篇:基于手指仿生的新型毛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