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基于物联网的电动车智能充电系统电路有效
申请号: | 201921820684.4 | 申请日: | 2019-10-28 |
公开(公告)号: | CN210941369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07 |
发明(设计)人: | 顾永盛;江莺;段峥;谢加武;仇杨华;宋任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林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B60L53/14 | 分类号: | B60L53/14;B60L53/68 |
代理公司: | 南京科阔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400 | 代理人: | 王清义 |
地址: | 210037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联网 电动车 智能 充电 系统 电路 | ||
1.一种基于物联网的电动车智能充电系统电路,其特征在于:包含智能充电节点模块和中控网关模块;
智能充电节点模块包括电流锰铜采样电路、电压跨接采样电路、充电控制电路、电能检测电路、控制器一、无线传输电路一、语音提示电路和电源电路一,所述电流锰铜采样电路用于与充电插座连接的火线连接,所述电压跨接采样电路用于与充电插座连接的火线和零线连接,所述电流锰铜采样电路和电压跨接采样电路均与电能检测电路连接,所述电能检测电路、充电控制电路、无线传输电路一和语音提示电路均与控制器一连接,所述充电控制电路、电能检测电路、控制器一、无线传输电路一、语音提示电路均与电源电路一连接;
中控网关模块包含控制器二、4G模块通讯电路、无线传输电路二、故障报警电路和电源电路二,所述4G模块通讯电路将用于与远程服务器通讯,所述无线传输电路二将用于与智能充电节点模块中的无线传输电路一进行数据交互,所述4G模块通讯电路、无线传输电路二和故障报警电路均与控制器二相连接,所述4G模块通讯电路、无线传输电路二、故障报警电路和控制器二均与电源电路二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物联网的电动车智能充电系统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能检测电路采用RN8209电能计量芯片,所述电流锰铜采样电路与RN8209电能计量芯片的引脚4和引脚5连接,所述电压跨接采样电路与RN8209电能计量芯片的引脚8和引脚9连接,所述RN8209电能计量芯片的引脚13、引脚14、引脚15和引脚16均与控制器一连接;所述RN8209电能计量芯片的引脚12通过电阻R10与电源电路一连接,所述RN8209电能计量芯片的引脚19分别与晶振X1的一端和电容C6的一端连接,所述RN8209电能计量芯片的引脚20分别与晶振X1的另一端和电容C5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5的另一端和电容C6的另一端均与地线AC_GND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物联网的电动车智能充电系统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流锰铜采样电路包括采样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容C1和电容C2,所述采样电阻R1采用锰铜电阻,所述采样电阻R1的一端和电阻R3的一端均与所述火线连接,所述火线与地线AC_GND连接,所述采样电阻R1的另一端与电阻R2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2的另一端分别与电容C1的一端和电能检测电路的RN8209电能计量芯片的引脚4连接,所述电容C1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地线AC_GND和电容C2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2的另一端和电阻R3的另一端均与电能检测电路的RN8209电能计量芯片引脚5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物联网的电动车智能充电系统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压跨接采样电路包括电阻R4、电阻R5、电阻R6、电阻R7、电阻R8、电阻R9、电容C3和电容C4,所述电阻R4、电阻R5、电阻R6和电阻R7依次串联,所述电阻R4的一端与所述零线连接,所述电阻R7的一端分别与电能检测电路的RN8209电能计量芯片的引脚8、电容C3的一端和电阻R8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3和电阻R8的另一端均与所述地线AC_GND连接,所述电阻R9的一端和电容C4的一端均与RN8209电能计量芯片的引脚9连接,所述电阻R9的另一端和电容C4的另一端均与所述地线AC_GND和RN8209电能计量芯片的引脚10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物联网的电动车智能充电系统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控制电路包括电阻R13、光耦U5、二极管D1和继电器K1,所述充电控制电路内的光耦U5采用PS2051-1光耦,所述PS2051-1光耦的引脚2通过电阻R13连接地线DC_GND,所述PS2051-1光耦的引脚1连接控制器一,所述PS2051-1光耦的引脚3连接地线DC_GND,所述PS2051-1光耦的引脚4分别与二极管D1的正极和继电器K1连接;所述二极管D1的负极和继电器K1均与电源电路一连接,所述继电器K1串联进充电插座连接的零线或火线中从而用于控制充电插座的通电和断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林业大学,未经南京林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820684.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螺栓抗拉强度检测工具
- 下一篇:一种吸附式纸袋包下料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