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适用于实验动物房的新排风热回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21822957.9 | 申请日: | 2019-10-28 |
公开(公告)号: | CN211241231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14 |
发明(设计)人: | 樊洪明;王密;李佳彤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K1/03 | 分类号: | A01K1/03;A01K1/035 |
代理公司: | 北京思海天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3 | 代理人: | 刘萍 |
地址: | 100124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适用于 实验 动物 新排风热 回收 装置 | ||
一种适用于实验动物房的新排风热回收装置涉及新排风热回收技术领域。装置核心部件为平板微热管阵列换热器,装置内中间高度处设一隔板,将热回收机组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为新风风道,新风风道包括新风入口段、第一风量调节阀、第一阻尼层、平板微热管阵列换热器的冷凝段、新风出口段、轴流风机;隔板下部为排风风道,排风风道包括为排风入口段、第二风量调节阀、第二阻尼层、平板微热管阵列换热器的蒸发段、排风出口段、离心风机;本装置利用平板微热管阵列与翅片结合,无交叉污染。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新排风热回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适用于实验动物房的新排风热回收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用于实验动物房的新排风热回收技术主要有:板式换热器、中间冷媒式显热换热器、溶液式全热回收装置、普通吸液芯热管换热器、分离式热管换热器等。板式换热器的换热方式为显热交换,其热回收效率在50%~60%,由于加工工艺所限,可能存在0%~5%的漏风率,导致新排风存在一定的交叉污染。中间冷媒式显热换热器由于中间媒介的使用,存在温差损失,因此一般换热效率低于50%,且需要配备载冷剂循环泵,消耗额外的动力。溶液式全热回收装置的溶液喷淋会将排风中的颗粒物及杂质带入溶液,因此对于排风洁净度有一定要求。普通吸液芯热管换热器,由于新排风分别位于热管的两侧,根据加工水平,可能存在少量的新排风交叉污染。分离式热管换热器由于通过上升管和下降管连接,新排风侧空气不直接接触,可避免新排风间的交叉污染,但目前已有的该类型换热器结构复杂,热回收效率低。为了克服上述现有的技术存在的热回收效率低、新排风存在交叉污染等问题,合理、高效地对实验动物房进行新排风热回收,本实用新型结合了现有技术的优点,利用平板微热管阵列与翅片结合,研发出一种新型的无交叉污染的实验动物房新排风热回收装置。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用于实验动物房的新排风热回收装置
一种适用于实验动物房的新排风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平板微热管阵列换热器1、隔板2、冷凝段3、蒸发段4;
装置核心部件为平板微热管阵列换热器1,装置内中间高度处设一隔板2,将热回收机组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为新风风道,新风风道包括新风入口段14、第一风量调节阀15、第一阻尼层16、平板微热管阵列换热器的冷凝段3、新风出口段17、轴流风机18;隔板下部为排风风道,排风风道包括为排风入口段19、第二风量调节阀20、第二阻尼层21、平板微热管阵列换热器1的蒸发段4、排风出口段 22、离心风机23;隔板将两个风道隔开。
一种适用于动物房的新排风热回收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平板微热管阵列换热器、隔板、蒸发段、冷凝段。其中平板微热管换热器的结构如图2所示。其特征在于:隔板将平板微热管阵列换热器为两部分,即蒸发段和冷凝段,以防止两侧流体交叉掺混。分别用于通过低温流体和低温流体,二者同时流过时实现高温空气向低温空气的热量传递,从而达到热交换的目的。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1、与现有的平板热管和单根微热管相比,平板微热管阵列的导热性能更强。2、热管换热器两侧的气体均实现了管外翅化,即热管外焊接翅片,更好地利用了空间以布置传热面,提高了设备的紧凑性,大大增加了散热面积,强化整个传热过程。3、热管式换热装置中,因其设有隔板,两条流体通道有所隔挡,可防止两侧流体相互掺混,避免了新、排风之间的交叉污染。4、当某一端热管元件某一处壳壁受损时,换热装置两侧的流体仍被热管元件另一端的壳壁所分隔开,不会发生渗漏。一定程度上拓宽了热管式换热装置的应用范围,保障其可用于流量、温度及洁净程度大大不同的两种流体间的换热。这一点是其他形式的换热装置所不具备的。5、微热管的工作过程中主要以相变传热进行换热,蒸发段内蒸汽流体流向冷凝段的速度很高,等温性能良好。此外,本热回收装置还具有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机组体积小质量轻,具有较强的可控性,且运行简单,维护费用低廉,成本回收期短等特点。
附图说明
图1为平板微热管阵列热回收装置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工业大学,未经北京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82295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数码管密封灌胶装置
- 下一篇:一种茶叶末分离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