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塔式脱硫脱硝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21824899.3 | 申请日: | 2019-10-28 |
公开(公告)号: | CN211069609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24 |
发明(设计)人: | 姚红燕;黄嘉莹 | 申请(专利权)人: | 姚红燕 |
主分类号: | B01D53/60 | 分类号: | B01D53/60;B01D53/79;B01D46/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1458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塔式 脱硫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塔式脱硫脱硝装置,包括塔体和第二进气管,所述塔体底面贯通连接有第二进气管,且第二进气管侧壁位于塔体内部贯通连接有纵向分气管。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采用了第一分流管、第二分流管、第一分隔板、第二分隔板、第一雾化喷头和第二雾化喷头,第一分隔板和第二分隔板将塔体内部分成若干体积较小的独立空间,第一雾化喷头和第二雾化喷头在体积较小的独立空间内喷洒,覆盖率大大提高,同时,气体被分成若干股气体,气体的进一步被集中到空间内部,集中的气体在空间较小的独立环境下能与第一雾化喷头和第二雾化喷头喷出的溶液充分混合反应,提高了混合效率,从而大大提高了脱硫脱硝速度和洁净度,进而大大提高了脱硫脱硝效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尾气处理脱硫脱硝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涉及一种塔式脱硫脱硝装置。
背景技术
工业生产用锅炉在工作过程中会产生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氮等有害气体和比重轻、颗粒小的粉煤灰等细小固体杂质粉尘,这些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细小颗粒物就是形成雾霾的主要凶手,会极大地影响居民的健康甚至威胁到生命,因此,工业生产时,需要对锅炉产生的尾气进行处理,除去尾气中的有害物质,达到国家标准后在进行排放。
现阶段最常见的脱硫脱硝方法为喷淋法,采用喷洒尿素溶液和络合铁溶液的方式进行脱硝和脱硫,但是传统的喷淋型的脱硫脱硝塔,喷淋喷头多数安装在塔顶或者塔中的位置,气体从下方注入,与从上方喷出的溶液混合进行反应,进而脱硫脱硝,但是由于传统的脱硫塔内部容积较大,喷洒过程中容易产生死角,容易出现一部分溶液接触不到气体的情况,从而影响反应程度和反应效率,同时,在气体排出时,需要进行灰尘过滤,传统的过滤器不方便拆卸和更换,给日常检修和维护带来了一定的麻烦。
针对相关技术中的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实用新型内容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塔式脱硫脱硝装置,具备脱硫脱硝效率高、维护方便的优点,进而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上述脱硫脱硝效率高、维护方便的优点,本实用新型采用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塔式脱硫脱硝装置,包括塔体和第二进气管,所述塔体底面贯通连接有第二进气管,且第二进气管侧壁位于塔体内部贯通连接有纵向分气管,并且纵向分气管顶面贯通连接有第二分流管,所述第二分流管表面开设有第二出气口,所述塔体内部位于第二分流管之间设置有第二分隔板,且第二分隔板内部顶面嵌入有横向分流管,并且横向分流管底面贯通连接有竖向分流管,所述竖向分流管表面贯通连接有第二雾化喷头,且第二雾化喷头贯穿第二分隔板表面并延伸至第二分隔板之间,所述塔体一侧表面贯穿连接有第二进水管,且第二进水管与第二分隔板内的横向分流管贯通连接,所述第二分隔板上方密封连接有水槽,且水槽上方设置有连通管,并且连通管两端贯穿塔体表面并延伸至水槽下方,所述连通管表壁位于水槽上方贯通连接有纵向分气管,且纵向分气管顶面贯通连接有第一分流管,并且第一分流管表面开设有第一出气口,所述第一分流管之间位于塔体内部设置有第一分隔板,且第一分隔板内部顶面嵌入有横向分流管,并且横向分流管底面贯通连接有竖向分流管,所述竖向分流管表面贯通连接有第一雾化喷头,且第一雾化喷头贯穿第一分隔板表面并延伸至第一分隔板之间,所述塔体一侧表面贯穿连接有第一进水管,且第一进水管与第一分隔板内的横向分流管贯通连接,所述塔体顶面中心位置贯通连接有排气管。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进气管另一端贯通连接有过滤箱,且过滤箱另一端贯通连接有进气总管,所述过滤箱顶面通过锁扣连接有箱盖,且过滤箱内部盛放有活性炭包。
进一步的,所述塔体为矩形,所述第一分隔板和第二分隔板两端与塔体内壁密封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塔体另一侧上方表面固定安装有第一自吸泵,且第一自吸泵通过第一吸水管与水槽内部贯通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姚红燕,未经姚红燕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82489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