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城市道路积水自动收集利用循环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921826024.7 | 申请日: | 2019-10-24 |
公开(公告)号: | CN210916870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03 |
发明(设计)人: | 王世龙;钟林江;霍璐阳;吕剑超;李妍 | 申请(专利权)人: | 郑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E01C11/22 | 分类号: | E01C11/22;E03F5/04;E03F5/10 |
代理公司: | 成都明涛智创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51289 | 代理人: | 王巍敏 |
地址: | 450001 河南省郑州市***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城市道路 积水 自动 收集 利用 循环系统 | ||
本实用新型涉及市政工程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城市道路积水自动收集利用循环系统,包括机动车道、绿化带和透水路面,所述绿化带和透水路面均为两组,且两组所述绿化带和透水路面分别位于机动车道的两侧,所述绿化带位于透水路面的中部,每组所述绿化带和透水路面的底部均设置有一个水箱,两个所述水箱的入水口均固定连接有一个集水件,所述集水件远离水箱的一端固定连接于透水路面的最低处,两个所述水箱的出水口均固定连接有一个连接管。该城市道路积水自动收集利用循环系统,能够对路面积水及时有效的收集,最大限度收集了有限资源,并有效减少内涝事件的发生,本系统自动化控制,实现路面自动养护,减少人工作业等社会经济成本。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市政工程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城市道路积水自动收集利用循环系统。
背景技术
国内大部分城市路面,仍采用传统的水泥、柏油、混凝土等封闭路面材料,这种传统路面对城市生态和气候环境的影响弊远大于利:地表温度、湿度难以调节、尘污染重、季路面雨水淤积、旱季路面异常干燥等,使城市“热岛效应”加重,沦为“人造沙漠”。
对于这种“人造沙漠”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透水路面作为一种新的环保型、生态型道路材料,对补给地下水,平衡城市生态环境起着很大作用,目前已在部分发达国家城市建设中广泛应用。但是现有的透水路面技术还不完善,有待进一步提高,从而应对这种“人造沙漠”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城市道路积水自动收集利用循环系统,通过各个部件的配合,解决了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城市道路积水自动收集利用循环系统,包括机动车道、绿化带和透水路面,所述绿化带和透水路面均为两组,且两组所述绿化带和透水路面分别位于机动车道的两侧,所述绿化带位于透水路面的中部,每组所述绿化带和透水路面的底部均设置有一个水箱,两个所述水箱的入水口均固定连接有一个集水件,所述集水件远离水箱的一端固定连接于透水路面的最低处,两个所述水箱的出水口均固定连接有一个连接管,两个所述连接管远离水箱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有一个水泵,两个所述水泵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一个排水管网,所述排水管网的输出端固定连接于机动车道的内部,所述排水管网的最高处不大于机动车道的顶部。
可选的,两个所述水箱的内部均固定连接有一个液位传感器。
可选的,所述机动车道的内部固定连接有湿度传感器。
可选的,所述绿化带和透水路面的底部均铺设有防水层。
可选的,所述绿化带和透水路面的连接处设置有路灯。
可选的,所述水箱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气管,所述气管贯穿绿化带的内部,并延伸至绿化带的外部,且所述气管贯穿至绿化带外部一侧的外表面螺纹连接有防护罩。
可选的,所述气管远离水箱一侧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连接环,所述连接环的外表面开设有螺纹,所述气管通过连接环与防护罩螺纹连接。
可选的,所述连接环的内部开设有纵向的排污孔,所述防护罩的侧面开设有换气孔。
可选的,所述机动车道靠近透水路面两侧的高度低于中部的高度。
(三)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城市道路积水自动收集利用循环系统,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郑州大学,未经郑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82602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旋流风机
- 下一篇:一种土地勘探采样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