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桩基检测静载荷试验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921843732.1 | 申请日: | 2019-10-28 |
公开(公告)号: | CN211006800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14 |
发明(设计)人: | 周文波;杨全中;吴高峰;曹小华;刘豪;顾朝选;张胜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铁城投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33/00 | 分类号: | E02D3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50000 河南省郑州市高新技***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桩基 检测 载荷 试验 结构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桩基检测静载荷试验结构,其包括架设于地面上的支撑平台、竖直设置于支撑平台下端的千斤顶、以及竖直设置于支撑平台上端四个侧面的护栏,护栏的两侧设置有立柱,四组护栏构成防护层,相邻防护层的立柱相互插接;所述立柱侧壁沿竖直方向铰接有支撑杆一,所述支撑杆一的另一端铰接有支撑杆二,所述支撑杆二相对支撑杆一的一端设置有插接于支撑杆一上的定位座,所述支撑平台上设置有供最下层支撑杆二上定位座插接的支撑杆三,所述定位座上设置有限制定位座相对支撑杆一/支撑杆三位移的限位件。本实用新型具有提高防护层之间稳定性,增强对混凝土块防护作用的效果。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桩基检测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桩基检测静载荷试验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混凝土灌注桩等桩型现已广泛地应用于建筑工程、桥梁工程、铁路工程、市政工程等领域的基础工程中。根据国家规范要求,需对工程桩抽取一定比例进行承载力试验,以评定试验桩的承载能力。静载试验因其试验结果直观、可靠,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现有的如图1所示,一种静载试验装置,包括支承于地面的支撑平台1,支撑平台1下端竖直设置有伸缩杆抵接于桩基上的千斤顶2;支撑平台1上端的四个侧壁连接有护栏3,护栏3的两端分别连接有一立柱4,立柱4插接于支撑平台1上,四组护栏3形成防护层,支撑平台1上堆叠有混凝土块,防护层可根据混凝土块高度设置多层,且防护层之间通过立柱4的相互插接实现其连接工作。
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当防护层堆叠时,仅通过立柱4之间的插接配合关系,实现层与层之间防护栏3的连接关系,其连接较为不稳定,当较高处的混凝土块有所倾斜时,上层的防护层并不能对混凝土块起到很好的防护作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桩基检测静载荷试验结构,具有提高防护层之间稳定性,增强对混凝土块防护作用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桩基检测静载荷试验结构,包括架设于地面上的支撑平台、竖直设置于支撑平台下端的千斤顶、以及竖直设置于支撑平台上端四个侧面的护栏,护栏的两侧设置有立柱,四组护栏构成防护层,相邻防护层的立柱相互插接;所述立柱侧壁沿竖直方向铰接有支撑杆一,所述支撑杆一的另一端铰接有支撑杆二,所述支撑杆二相对支撑杆一的一端设置有插接于支撑杆一上的定位座,所述支撑平台上设置有供最下层支撑杆二上定位座插接的支撑杆三,所述定位座上设置有限制定位座相对支撑杆一/支撑杆三位移的限位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防护层进行层叠时,先通过立柱的插接实现防护层之间的初步连接,再驱使支撑杆一进行翻转,再驱使支撑杆二相对支撑杆一翻转,先将最下方防护层的支撑杆二上的定位座插接于支撑杆三上,再利用限位件对定位座起到限位作用,使其支撑杆一、支撑杆二、支撑杆三以及立柱形成稳定的三角结构,增强对最下方防护层与支撑平台之间的稳定连接性;进而第二层、第三层防护层依次如此操作,将上层的定位座限位于下层的支撑杆一上,实现层与层之间的稳定连接,多层防护层对混凝土块的防护作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限位件包括穿设于定位座上的插杆,所述支撑杆一/支撑杆三上开设有供插杆穿过的穿槽,所述穿槽高度与插杆直径相等。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插杆穿过定位座与支撑杆一或支撑杆三上的穿槽插接配合,且由于插杆直径与穿槽高度一致,支撑杆二相对支撑杆一货支撑杆二的位移,使其形成稳定的三角结构。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支撑杆一内开设有供支撑杆二插接的插接槽,且所述支撑杆一上的穿槽设置为与插接槽平行的腰型槽,所述支撑杆二处于插接槽内的一端固定有插接于腰型槽内的连接轴,所述支撑杆一相对立柱一侧的下端开设有供支撑杆二翻转的开口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铁城投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中铁城投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84373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热风式取暖器
- 下一篇:一种智能制造自动化生产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