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注汽锅炉烟气保压引烟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21853425.1 | 申请日: | 2019-10-29 |
公开(公告)号: | CN211232927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11 |
发明(设计)人: | 武继辉;肖刚;张乃峰;陈超;王贵东;牛占涛;谢兆义;史祥辉;赵铁军;张玥;赵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注汽技术服务中心 |
主分类号: | F23J13/00 | 分类号: | F23J13/00 |
代理公司: | 济南日新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7224 | 代理人: | 董庆田 |
地址: | 257000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锅 烟气 保压引烟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注汽锅炉烟气保压引烟装置,包括:锅炉主烟囱,所述锅炉主烟囱轴向上端口安装翻转式烟囱盖;还包括:引烟管,所述引烟管径向贯接在锅炉主烟囱上开设的径向引烟孔上,使引烟管与锅炉主烟囱连通。本实用新型解决烟气注入引烟压力波动、引烟混入空气的问题,同时保证锅炉燃烧室压力稳定,确保注汽锅炉的稳定运行。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油田稠油开采用注汽锅炉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注汽锅炉烟气保压引烟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油田各大油田稠油开采优先采用的是注汽锅炉产生饱和蒸汽注入井下,利用蒸汽的热量降低稠油粘度,提高稠油采收率。目前在用的注汽锅炉主要燃料为天然气,锅炉燃烧产生的烟气中主要成分为氮气、二氧化碳、水蒸气,另外还有少量的氧气、氮氧化物及惰性气体。由于二氧化碳和氮氧化物都属于国家环保标准控制的污染物,因此锅炉烟气的排放也造成了一定的空气污染。
经过多年的试验研究和现场应用证明,氮气以及二氧化碳如果注入底下油井产油开采区域,可有效提高原油的开采效率,其主要原理是:
二氧化碳驱油过程其主要机理为:
a)使原油体积膨胀;
b)降低原油粘度;
c)多级混相驱油;
d)降低界面张力;
e)蒸发原油中间烃组分;
f)形成溶解气驱
g)二氧化碳+助排剂起调剖作用,提高蒸汽吞吐效果。
氮气提高原油采收率原理:
a)保持地层压力,延长吞吐周期
b)起助排作用,提高回采水率
c)扩大油层加热带,提高波及体积,增加弹性气驱能量,降低界面张力
d)油套环空注氮气起隔热作用,降低热损失,保护套管
e)注蒸汽、氮气加化学溶剂,阻力因子增大,具有调剖作用,提高蒸汽驱采收率。
因此,利用锅炉烟气中含有大量的氮气、二氧化碳的特点,在去除掉氧气、水分后,将锅炉烟气注入井下以提高原油采收率,已经成为一项新的驱油增产技术,以下简称为锅炉烟气注入工艺。
锅炉烟气注入工艺中,通常注入的烟气量小于注汽锅炉的烟气排放总量,也就是从锅炉烟囱中抽取部分烟气进行注入。由于只是抽取了部分烟气进行注入,虽然不会出现锅炉燃烧室压力下降的问题,但会出现如下两个问题:
一是锅炉运行过程中由于负载变化、配风不均匀、燃烧波动等情况的出现,会出现排烟压力、排烟流量的波动,虽然锅炉的最低排烟量仍大于烟气注入的引烟量,但锅炉排放烟气的波动以及烟气注入引烟的共同作用,锅炉烟囱尾端如不采取措施,会造成排烟涡流。受锅炉结构的限制,通常引烟管处于锅炉烟囱邻近出口端,排烟压力、排烟量的波动使烟气注入引烟压力波动,进而吸入排烟涡流中混入的空气,从而影响烟气的注入效果。这种情况下,锅炉燃烧室压力也会出现较大波动,影响锅炉的稳定运行。
通常,锅炉烟气如达标则直接排放进入大气,如不达标则经过后续烟气处理,达标后排放。锅炉烟气注入工艺为采油增产新工艺方法,尚处于工艺研究、理论完善、测试试验阶段。因此应用于烟气注入工艺的锅炉烟气保压引烟工艺方法,也无完整的相关技术成果。
申请号:201711461215.3,申请日:2017-12-28公开了一种用于注汽锅炉余热回收利用系统。该系统主要包括,节能器、冷凝器。本发明的功能在于,将注汽锅炉排烟中大量的热量进行回收。一方面可提高锅炉给水给空气温度,提升锅炉效率;另一方面减少了资源的浪费,节能环保。本发明具有结构简单,操作便捷,运行稳定的优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注汽技术服务中心,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注汽技术服务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85342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佩戴舒适的游戏耳机
- 下一篇:一种互锁端子防水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