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基于低温等离子体的皮下给药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21901070.9 | 申请日: | 2019-11-06 |
公开(公告)号: | CN211751794U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27 |
发明(设计)人: | 吴征威;王琨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N1/32 | 分类号: | A61N1/32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迪生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51 | 代理人: | 邓治平;贾玉忠 |
地址: | 230026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低温 等离子体 皮下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基于低温等离子体的皮下给药装置,由等离子体给药电极、等离子体击穿电极、药物舱、多频脉冲等离子体电源组成。其中等离子体给药电极用于击穿皮肤的表皮层和真皮层将皮肤的注射通道打开,等离子体击穿电极用于在等离子体给药电极中打开的通道中注入药物,药物舱用于存储注入的药物,多频脉冲等离子体电源用于控制等离子体击穿电极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下产生不同的电压及等离子体从而控制对皮肤的击穿情况。通过使用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基于低温等离子体的皮下给药装置,可以减缓人体对皮下注入给药的疼痛感,同时提高药物在人体内的有效吸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皮下给药装置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低温等离子体的皮下给药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对于穿破皮肤表层的给药技术都是基于针头注入的方式,但是针孔注入式的方式因为针孔针头尺寸较大,往往对皮肤造成疼痛及发炎或感染的损伤。而基于低温等离子体的皮下给药装置通过缩小针头的尺寸,采用微小电极针孔的方式注入皮肤,从而减小疼痛感,并减小对人体皮肤组织的损害。此外,通过基于低温等离子体的皮下给药装置可以更好的保证注入药物的药理性,并通过电极对皮肤组织的等离子体放电提高皮肤组织的活跃性,从而更好的达到药物吸收的作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为:目前使用的皮下给药技术都是通过注射式针孔直接刺破皮肤并进行注射,而该技术由于针孔孔径过大会对人体皮肤造成疼痛感,因此本实用新型通过减小针孔孔径可以减缓人体疼痛感,同时药物注射位置经过等离子体的处理,可以有效提高药物的吸收性。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基于低温等离子体的皮下给药装置,由等离子体给药电极、等离子体击穿电极、药物舱、多频脉冲等离子体电源组成。其中等离子体击穿电极在装置的外围一圈,用于刺穿皮肤进行皮肤深层等离子体放电,等离子体给药电极连接药物舱用于控制药物的注入,药物舱用于存放注入药物,多频脉冲等离子体电源用于控制等离子体击穿电极产生等离子体的电压和频率。
其中等离子体击穿电极用于击穿皮肤的表皮层和真皮层将皮肤的注射通道打开,等离子体给药电极用于在等离子体给药电极中打开的通道中注入药物,药物舱用于存储注入的药物,多频脉冲等离子体电源用于控制等离子体击穿电极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下产生不同的电压及等离子体从而控制对皮肤的击穿情况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皮下给药装置,在注射器的外径一圈采用注入式针孔电极,刺穿皮肤表皮层,直至真皮层,通过连接上端多频脉冲等离子体源,通过其高压产生的等离子体在真皮层或皮下组织部位的扩散,促进身体局部位置对药物的吸收。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多频脉冲等离子体电源可根据皮下给药装置需注射的位置,以及给药的深度,通过手动调节等离子体源的放电电压、频率控制等离子体产生的强度。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的有点在于:
(1)本实用新型可以有效减缓皮下注入对人体的疼痛感知,降低注射时的伤害;
(2)本实用新型通过等离子对注入位置的皮肤进行处理,可以有效提高药物的吸收作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基于低温等离子体的皮下给药装置侧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基于低温等离子体的皮下给药装置仰视图;
图3为等离子体击穿电极作用图一;
图4为等离子体给药电极作用图二;
图中:1为等离子体击穿电极,2为等离子体给药电极,3为药物舱,4为多频脉冲等离子体电源。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未经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90107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畜牧养殖灌药装置
- 下一篇:一种水冷钻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