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利于降低碳纤维树脂复合材料气孔率的负压浇铸模具有效
申请号: | 201921901351.4 | 申请日: | 2019-11-06 |
公开(公告)号: | CN211279424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18 |
发明(设计)人: | 尹路 | 申请(专利权)人: | 吉林市东奇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C39/26 | 分类号: | B29C39/26;B29C39/42;B29C39/38 |
代理公司: | 北京栈桥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670 | 代理人: | 潘卫锋 |
地址: | 132000 吉***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于 降低 碳纤维 树脂 复合材料 气孔率 浇铸 模具 | ||
本实用新型涉及浇铸模具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利于降低碳纤维树脂复合材料气孔率的负压浇铸模具,经过在加料管内壁上设置导热板,紧贴导热板设置有加热腔,加热腔内设置有电热丝,电热丝经过导线连接有插头,使得在插头连接电源之后,能够为电热丝通电,使得加热腔内产生热量,并能够将热量经过导热板向加料管内传递,使得加热管内处于加热状态,并结合抽气孔的设置,使得抽气孔连接抽真空机之后,能够实现对型腔内抽真空,形成负压之后,使得碳纤维树脂复合材料能够被预热之后进入到型腔内,提高了流动性,并在抽真空过程吸力和预热物料增强流动性的共同作用下,提高碳纤维树脂复合材料成型的致密性,有利于降低铸件的气孔率,改善铸件品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浇铸模具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利于降低碳纤维树脂复合材料气孔率的负压浇铸模具。
背景技术
负压浇铸,又称负压造型或真空密封造型,其与传统的物理造型方法有着本质的不同,是将真空技术应用到铸件制造领域,经过上模具、下模具之间的紧密贴合,使得贴合之后形成的型腔内部呈密封态,借助真空泵对型腔内部进行抽真空处理,使得型腔内与型腔外之间形成压力差,致使物料从加料口加入后,能够快速的进入到型腔,并受到向负压作用,不断挤压紧密的作用。可是,在以碳纤维树脂复合材料为原料进行注塑浇铸时,由于材料本身致密性较差,导致浇铸成型的铸件气孔较多,铸件密实度较差,也就是铸件的气孔率较高,造成铸件产品的品质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利于降低碳纤维树脂复合材料气孔率的负压浇铸模具。
具体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利于降低碳纤维树脂复合材料气孔率的负压浇铸模具,包括下模具和能够盖合在下模具上的上模具,在上模具与下模具盖合之后形成型腔;在上模具上设置有抽气孔和加料管,抽气孔和加料管均能与型腔内部连通,并且抽气孔在型腔上的连通点与加料管在型腔上的连通点处于相对位置上;在加料管的内管壁上设置有导热板,紧贴导热板设置有加热腔,加热腔内设置有电热丝,电热丝经过导线连接有插头。
经过在加料管内壁上设置导热板,紧贴导热板设置有加热腔,加热腔内设置有电热丝,电热丝经过导线连接有插头,使得在插头连接电源之后,能够为电热丝通电,使得加热腔内发生热量,并能够将热量经过导热板向加料管内传递,使得加热管内处于加热状态,并结合抽气孔的设置,使得抽气孔连接抽真空机之后,能够实现对型腔内抽真空,形成负压之后,使得加料管中加入的碳纤维树脂复合材料能够被预热之后进入到型腔内,提高了碳纤维树脂复合材料的流动性,并在抽真空过程吸力和预热过程物料的流动性增强的共同作用下,提高碳纤维树脂复合材料在型腔内成型的致密性,有利于降低铸件的气孔率,改善铸件品质。
为了提高预热的效果,使得碳纤维树脂复合材料在加料管内实现短暂停留,以改善碳纤维树脂复合材料的流动性,优选,所述的加料管底部与型腔连通位置处设置有增厚壁,增厚壁能够使得加料管底部的内径<加料管顶部的内径。
为了避免增厚壁从加料管上脱离下来,提高装置使用的完整性,优选,所述的增厚壁与加料管内壁一体成型。
为了能够使得碳纤维树脂复合材料下滑效率提高,避免在加料管底端出现堆积现象,优选,所述的增厚壁从型腔处延伸到导热板底端;所述的增厚壁从型腔处延伸到导热板底端时呈倾斜态,使得加料管底端呈漏斗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创造的技术效果体现在:
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能够在加料过程实现对碳纤维树脂物料预热,增强碳纤维树脂复合材料的流动性,使得碳纤维树脂复合材料进入到型腔之后,能够在负压作用力下,快速移动压紧成型,提高铸件成型的致密性,降低气孔率,改善铸件的品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吉林市东奇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吉林市东奇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90135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带定位孔的轴承套圈连线加工系统
- 下一篇:一种多用骨科康复支撑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