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高温高压反应釜连续在线定量取样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21910131.8 | 申请日: | 2019-11-07 |
公开(公告)号: | CN211205914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07 |
发明(设计)人: | 赵培涛;杨茂林;李田;王政;杨世梁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矿业大学;贵州盘江煤层气开发利用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1/20 | 分类号: | G01N1/20 |
代理公司: | 无锡松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316 | 代理人: | 朱亮淞 |
地址: | 221116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温 高压 反应 连续 在线 定量 取样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高温高压反应釜连续在线定量取样装置,包括取样室和低温腔;所述低温腔与取样室贴合接触,对取样室进行冷却;所述取样室上连通设置有第一输气管和第二输气管;所述第一输气管远离取样室的一端与反应釜的排气端连通;所述第一输气管上设置有第一截止阀;所述第二输气管上设置有第二截止阀;所述取样室底部还连通设置有第一接引管;所述第一接引管远离取样室的一端上连通设置有集液筒;利用第二输气管和第一接引管分别实现了气相样品、液相样品的收集;通过在第一接引管和集液筒之间设置密封性良好的密封部件,在兼顾快速安装、取下的前提下,显著提升了操作安全性和效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取样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温高压反应釜连续在线定量取样装置。
背景技术
水热是一种新颖、热门的技术手段,它利用水的密度、离子积、黏度及其介电常数的变化,促进有机物的分解和转化。在水热反应的过程中水具有双重作用,既是反应介质又是反应物,甚至还起到了酸碱催化剂的作用。目前,水热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污泥的脱水、生物质的提质、高COD废水的处理、功能材料的合成、PVC及PVC热解油的脱氯和轻质化处理、废弃塑料的气化及制油等领域。与热解相比,水热技术采用的温度更低,且废物品质可得到显著的提升。水热发生的主要场所是反应釜,反应釜是一种高温高压的化工设备。反应釜分为亚临界反应釜和超临界反应釜,亚临界反应釜的最高温度和压力分别为300℃和20MPa,超临界反应釜的最高温度和压力分别为450℃和35MPa。运用水热技术进行科研开发或工业生产时,为检测产品性能、优化工艺参数,需要对反应釜内部的样品进行取样。然而,由于反应釜内部样品高温高压的属性,取样工作具有很大的危险性。现有的反应釜内样品检测方法是在水热反应达到目标温度、保温一定时间后将反应釜冷却至室温,随后开启集气阀进行气体收集并将反应釜内的压力降至大气压,然后再开启反应釜,取出样品进行检测,操作极其不便。所以有必要发明一种可以在反应釜正常运行的情况下实现稳定取样的高温高压反应釜连续在线定量取样装置。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以在反应釜正常运行的情况下实现稳定取样的高温高压反应釜连续在线定量取样装置。
技术方案: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高温高压反应釜连续在线定量取样装置,包括取样室和低温腔;所述低温腔与取样室贴合接触,对取样室进行冷却;所述取样室上连通设置有第一输气管和第二输气管;所述第一输气管远离取样室的一端与反应釜的排气端连通;所述第一输气管上设置有第一截止阀;所述第二输气管上设置有第二截止阀;所述取样室底部还连通设置有第一接引管;所述第一接引管远离取样室的一端上连通设置有集液筒;所述第一接引管上设置有第三截止阀。
进一步地,所述低温腔套设在取样室外侧;所述低温腔和取样室之间设置有隔离腔壁;所述隔离腔壁表面环绕设置有肋片。
进一步地,若干圈所述肋片相互平行间隔分布。
进一步地,所述低温腔上连通设置有第一输液管和第二输液管;所述第一输液管和第二输液管相对设置在低温腔的顶部两侧;所述第一输液管与低温腔连接的一端向内延伸至低温腔的底部;所述第一输液管远离低温腔的一端与冷水箱的出口端连通对接;所述第二输液管远离低温腔的一端与冷水箱的进口端连通对接。
进一步地,所述肋片设置在隔离腔壁对应低温腔的一侧上;若干所述肋片沿低温腔的高度方向排布。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接引管与集液筒之间设置有密封部件;所述密封部件包括第二接引管和限位筒;所述第二接引管远离限位筒的一端与第一接引管连通对接;所述限位筒两头贯通,与第二接引管相互连通;所述集液筒开口端对应嵌设在限位筒内;所述限位筒内壁上靠近第二接引管的一端设置有内螺纹;所述集液筒嵌入限位筒内的一端外壁上设置有外螺纹,所述外螺纹与内螺纹对应配合;所述限位筒内壁上远离第二接引管的一端设置有密封圈;所述密封圈与集液筒外壁压紧贴合设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矿业大学;贵州盘江煤层气开发利用有限责任公司,未经中国矿业大学;贵州盘江煤层气开发利用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91013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