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钢管塔的连接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921924191.5 | 申请日: | 2019-11-09 |
公开(公告)号: | CN211145012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31 |
发明(设计)人: | 耿进锋;王忠强;肖寒;赵理;时洪飞;崔大田;陈伟;张武能;李世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B7/08 | 分类号: | F16B7/08;F16B7/18 |
代理公司: | 郑州知己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1132 | 代理人: | 杨小燕 |
地址: | 450052 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钢管 连接 结构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钢管塔的连接结构,包括钢管本体,上下相邻所述钢管本体之间套设有连接筒,所述连接筒的上下顶端面上,固定有多个键位柱,所述钢管本体设为空腔结构,所述空腔内设有环形限位块,所述环形限位块上设有键位孔,所述键位柱注意嵌合到键位孔内;环所述键位柱上下端部一周,设有第一螺纹孔,环所述连接筒上下端部一周,设有第二螺纹孔,所述第一螺纹孔与第二螺纹孔逐一对应,且所述连接筒通过螺钉逐一贯穿第一螺纹孔与第二螺纹孔与钢管本体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安装方便,能最大化的提高上下相邻钢管本体之间连接的紧密性,同时,提高了连接处的密封性。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主要涉及钢管塔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钢管塔的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在现有的钢管塔结构中,上下相邻的钢管塔之间,多是采用多个螺钉啮合的方式,实现固定连接,这种连接方式,在连接的稳定性上,不能够达到最优化,在连接处,由于钢管塔接触面的不平整,导致连接处存在较大的缝隙,不仅造成连接结构的不稳定性,同时,也易造成钢管塔内部发生腐蚀现象,从而影响了钢管塔的使用寿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主要提供了一种钢管塔的连接结构,用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钢管塔的连接结构,包括钢管本体,上下相邻所述钢管本体之间套设有连接筒,所述连接筒的上下顶端面上固定有多个键位柱,所述钢管本体设为空腔结构,所述空腔内设有环形限位块,所述环形限位块上设有键位孔,所述键位柱注意嵌合到键位孔内;环所述键位柱上下端部一周设有第一螺纹孔,环所述连接筒上下端部一周设有第二螺纹孔,所述第一螺纹孔与第二螺纹孔逐一对应,且所述连接筒通过螺钉逐一贯穿第一螺纹孔与第二螺纹孔与钢管本体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环所述连接筒上下端面一周均匀固定有至少八个键位柱,每个所述键位柱设计成上宽下窄的锥形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筒的直径小于钢管本体的内径,且所述连接筒的直径大于环形限位块的内径。
进一步的,所述键位孔的孔径大于键位柱的直径。
进一步的,所述环形限位块与钢管本体为一体式结构。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合理,安装方便,主要通过连接筒连接上下相邻的两个钢管本体,连接筒的两端分别延伸到两个钢管本体腔体内部,并且通过限位柱与限位块的键合,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上下相邻钢管本体之间连接的稳定性;同时,通过连接筒的作用,能够有效保证了上下相邻钢管本体之间连接的紧密性;更进一步的,通过环形限位块的作用,可以限制连接筒的位置,避免发生连接筒落入到钢管本体内。
以下将结合附图与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的解释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钢管本体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钢管本体与连接筒展开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环形限位块固定在钢管本体内壁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钢管本体;1a-第一螺纹孔;2-连接筒;2a-第二螺纹孔; 21-键位柱;22-环形固定块;22a-键位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加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若干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通过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文本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的,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使对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内容更加透彻全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未经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92419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