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无感电机控制器散热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921944396.X | 申请日: | 2019-11-12 |
公开(公告)号: | CN211296484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18 |
发明(设计)人: | 张伟;张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超音速智能科技(浙江)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K11/30 | 分类号: | H02K11/30;H02K5/04;H02K5/20;H02K9/06 |
代理公司: | 杭州裕阳联合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3289 | 代理人: | 姚宇吉 |
地址: | 321100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感电 控制器 散热 结构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无感电机控制器散热结构,包括:电机壳、转子、定子、风扇和控制器;风扇安装至转子;转子相对于定子转动;电机壳形成有容纳定子的第一容纳腔和容纳控制器的第二容纳腔;电机壳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和盖体;第二壳体固定至第一壳体;盖体固定至第二壳体;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共同形成第一容纳腔;第二壳体和盖体共同形成第二容纳腔;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底部均形成有供空气进入第一容纳腔的进风口;第二容纳腔的腔壁形成有供第二容纳腔内的空气排出的出风口。无感电机控制器散热结构,控制器散热效果好。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无感电机控制器散热结构。
背景技术
控制器用于对电机进行控制。传统的控制器是放置在控制器盒内,再将控制器盒安装至电机壳,安装的步骤较为繁琐。控制器盒封闭散热性差。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无感电机控制器散热结构,控制器散热效果好。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无感电机控制器散热结构,包括:电机壳、转子、定子、风扇和控制器;风扇安装至转子;转子相对于定子转动;电机壳形成有容纳定子的第一容纳腔和容纳控制器的第二容纳腔;电机壳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和盖体;第二壳体固定至第一壳体;盖体固定至第二壳体;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共同形成第一容纳腔;第二壳体和盖体共同形成第二容纳腔;第一壳体包括遮挡盖部;遮挡盖部形成有出风槽;出风槽的槽口向下敞开;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底部均形成有供空气进入第一容纳腔的进风口;第一壳体形成有连通第一容纳腔和出风槽供第一容纳腔内的空气进入到出风槽的第一连通口;第二壳体形成连通第一容纳腔和第二容纳腔供第一容纳腔内的空气进入到第二容纳腔的第二连通口;第二容纳腔的腔壁形成有供第二容纳腔内的空气排出的出风口;出风口设置于第二容纳腔的底部;第二连通口位于控制器的上方;出风口位于控制器的下方;风扇转动带动气流从进风口进入到第一容纳腔内;进入第一容纳腔内的一部分气流经过第一连通口进入出风槽从出风槽的槽口排出;进入第一容纳腔内的另一部分气流经过第二连通口进入第二容纳腔并从出风口排出。
进一步地,第一连通口和第二连通口的高度相同。
进一步地,第一连通口和第二连通口关于转子的转动轴线对称。
进一步地,第一连通口和第二连通口分别位于风扇的两侧。
进一步地,第一容纳腔位于出风槽和第二容纳腔之间。
进一步地,第二壳体通过螺栓固定至第一壳体。
进一步地,盖体通过螺栓固定至第二壳体。
进一步地,第一壳体形成的进风口的数目大于等于2。
进一步地,第二壳体形成的进风口的数目大于等于2。
进一步地,进风口的数目为4。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之处在于控制器散热效果好。
利用风扇产生的气流对控制器进行散热,散热效果好。
通过电机壳的第二壳体和盖体形成第二容纳腔,控制器可直接放置在第二容纳腔内,简化了安装的步骤。
出风口和出风槽的朝向均向下敞开,有效防止电机和控制器进水。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无感电机控制器散热结构的正视图;
图2是图1中结构的底视图;
图3是图1中结构的剖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超音速智能科技(浙江)有限公司,未经超音速智能科技(浙江)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94439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单相电机温度保护装置
- 下一篇:一种便于组装的塔基扭矩传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