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地源直接供冷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921970798.7 | 申请日: | 2019-11-14 |
公开(公告)号: | CN210772614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16 |
发明(设计)人: | 刘新国;刘振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沙惠宇暖通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F5/00 | 分类号: | F24F5/00;F24F13/00;F25B30/06 |
代理公司: | 成都顶峰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24 | 代理人: | 何祖斌 |
地址: | 410000 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洋湖***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种地 直接 系统 | ||
本实用新型属于供冷装置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地源直接供冷系统。本实用新型的缓冲水箱的出水口连通室内空调循环水泵的进水口,地源集分水器的出水口通过第一电动三通阀分别连通地源循环水泵的进水口和缓冲水箱的进水口;风机盘管组的出水口通过第二电动三通阀分别连通地暖集分水器组的进水口和缓冲水箱的进水口;地暖集分水器组的出水口和地源循环水泵的出水口均通过第三电动三通阀连通地源集分水器的进水口。本实用新型利用地源地下水18℃作为冷源直接对风机盘管组和地暖集分水器组作为冷源供冷,在室内冷负荷不是很大时,充分利用地下水只有18℃的天然优势,达到节能的目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供冷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地源直接供冷系统。
背景技术
区域供冷就是在一个建筑群设置集中的制冷站制备空调冷冻水,再通过循环水管道系统,向各座建筑提供空调冷量。
这样各座建筑内不必单独设置空调冷源,从而避免各座建筑均需设置冷却塔。由于各座建筑的空调负荷不可能同时出现峰值,因此制冷机的装机容量会小于分散设置冷机时总的装机容量,从而有可能减少冷机设备的初投资。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日本一些大城市的商业建筑群,美国许多大学校园,都采用这种区域供冷的方式。典型的案例是日本东京新宿新都心,日本名古屋新机场,美国许多大学校园等。区域供冷的建筑面积都在50万平米以上。我国广州大学城,北京中关村科技园也采用了区域供冷方式,并已投入运行。
只要有空调制冷需求时,都需要空调主机提供冷源供冷,现有的工作模式中,地源地下水部分和室内空调系统部分是两个完全单独的水循环系统,工作时水路完全分开互不干扰,单独工作,只要有制冷需求时都要利用地源主机(压缩机)制冷来提供冷源,白白浪费了地下水常年恒温只有18℃的优势,实际上 18℃的地下水就可以对室内空调作为冷源供冷了,因此现有技术中空调的工作模式造成了浪费资源和能耗高的现象。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地源直接供冷系统。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地源直接供冷系统,包括缓冲水箱、地源集分水器、风机盘管组、地暖集分水器组以及内置地源循环水泵和室内空调循环水泵的地源热泵主机,缓冲水箱的出水口连通室内空调循环水泵的进水口,所述地源集分水器的出水口通过第一电动三通阀分别连通地源循环水泵的进水口和缓冲水箱的进水口;所述风机盘管组的出水口通过第二电动三通阀分别连通地暖集分水器组的进水口和缓冲水箱的进水口;所述地暖集分水器组的出水口和地源循环水泵的出水口均通过第三电动三通阀连通地源集分水器的进水口;
所述风机盘管组的出水口和第二电动三通阀之间的连通管道上设置有第一电动二通阀;
所述室内空调循环水泵的出水口分别连通地暖集分水器组的进水口和风机盘管组的进水口,且室内空调循环水泵的出水口与地暖集分水器组的进水口之间的连通管道上设置有第二电动二通阀。
进一步优选的是,所述地源集分水器的出水口与第一电动三通阀之间的连通管道还连通有第一自来水进水管道;缓冲水箱上连通有第二自来水进水管道。
更进一步优选的是,所述第一自来水进水管道的出水口通过第一闸阀、第一减压阀和第一单向阀连通地源集分水器的出水口与第一电动三通阀之间的连通管道;所述第二自来水进水管道通过第二闸阀、第二减压阀和第二单向阀连通缓冲水箱。
更进一步优选的是,所述缓冲水箱的出水口通过备用循环水泵连通风机盘管组的进水口和第二电动二通阀的进口。
更进一步优选的是,所述备用循环水泵的进口通过第一软管和第三闸阀与缓冲水箱的出水口连通;所述备用循环水泵的出口通过第四闸阀和第三单向阀与第二电动二通阀的进口连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沙惠宇暖通工程有限公司,未经长沙惠宇暖通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97079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