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氧化锌避雷器泄露电流在线检测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21971924.0 | 申请日: | 2019-11-15 |
公开(公告)号: | CN211478602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11 |
发明(设计)人: | 秦伟喆;范玮玮;吴贺伟;尹璐;孙赟;吴昊;程红英;黄秋雅;马峰;秦宇翔;沈雷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驻马店供电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R31/52 | 分类号: | G01R31/52 |
代理公司: | 郑州金成知识产权事务所(普通合伙) 41121 | 代理人: | 郭增欣 |
地址: | 463000***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氧化锌 避雷器 泄露 电流 在线 检测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氧化锌避雷器泄露电流在线检测装置,包括壳体、传感器、控制器和无线传送装置,壳体包括通过支撑杆进行连接的第一环形壳体和第二环形壳体,支撑杆在第二环形壳体处向外延伸并与环形固定环连接,第一环形壳体、第二环形壳体和环形固定环均套装在避雷器上,且环形固定环设置在避雷器与避雷器固定架之间,传感器包括第一传感器和第二传感器,且分别设置在第一环形壳体和第二环形壳体内,第一传感器和第二传感器分别通过连接线和放大电路与控制器连接,控制器通过无线传送装置与后台终端连接;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壳体上设置两个传感器,改变传感器的安装方式,通过两个传感器进行同时检测,防止检测误差和备用的作用,并具有数据无线发送功能,便于进行实时检测,方便操作。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供变电检修设备,特别是涉及一种氧化锌避雷器泄露电流在线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电力需求增长迅猛,而我国存在电力资源分布与负荷中心区域不匹配的天然特性,需要借助远距离、大容量输电线路改善电力供需矛盾问题,“西电东送”、“南北互供”等工程是现阶段主要部署方案,高压输电技术是具体的实施技术手段。
高压输电系统的建设,离不开过电压保护装置,避雷器是高压输电系统过电压保护的关键设备,决定了整个系统的绝缘水平,影响设备体积、工程占地面积及造价。提高避雷器保护水平对于优化系统的绝缘配合及降低工程造价至关重要。掌握直流避雷器实时运行状态和保护特性对加强高压输电系统设备的运行管理、完善其带电检测技术和状态检修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就目前而言,避雷器的运行条件要求很高。为了及时发现避雷器的受潮、老化和其他隐患,避免因事故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在提高避雷器产品可靠性、强化质量管理的同时,对避雷器进行在线监测意义重大且需求迫切。
现有对于避雷器工作状态的检查,一般都是靠人工定期抄表的方式进行,周期性的巡检避雷器计数器的值来获取避雷器的放电次数以及预判其寿命,人工抄表的工作方式多为间隔时间较长的检测,不能实现对避雷器在运行状态下工作性能的有效管控,不仅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而且效率低,避雷器可能已失效不知,导致避雷器未能及时更换。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通过在壳体上设置两个传感器,改变传感器的安装方式,并具有数据无线发送功能,便于进行实时检测的氧化锌避雷器泄露电流在线检测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氧化锌避雷器泄露电流在线检测装置,包括壳体、传感器、控制器和无线传送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壳体包括通过支撑杆进行连接的第一环形壳体和第二环形壳体,所述支撑杆在第二环形壳体处向外延伸并与环形固定环连接,所述第一环形壳体、第二环形壳体和环形固定环均套装在避雷器上,且环形固定环设置在避雷器与避雷器固定架之间,所述传感器包括第一传感器和第二传感器,且分别设置在第一环形壳体和第二环形壳体内,第一传感器和第二传感器分别通过连接线和放大电路与控制器连接,所述控制器通过无线传送装置与后台终端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环形壳体、第二环形壳体、支撑杆和环形固定环为一体结构,且均为绝缘塑料,所述支撑杆上套装有环状绝缘橡胶护套。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杆为空心结构,且与所述第一环形壳体和第二环形壳体连通,传感器与放大电路的连接线沿支撑杆内部铺设。
进一步的,所述传感器为坡莫合金传感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壳体上设置两个传感器,改变传感器的安装方式,通过两个传感器进行同时检测,防止检测误差和备用的作用,并具有数据无线发送功能,便于进行实时检测,方便操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驻马店供电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未经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驻马店供电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97192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