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汽车防撞梁有效
申请号: | 201922005094.2 | 申请日: | 2019-11-19 |
公开(公告)号: | CN211592476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29 |
发明(设计)人: | 李肖;许浩;苏干 | 申请(专利权)人: | 奇昊汽车系统(苏州)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19/18 | 分类号: | B60R19/18;B60R19/34 |
代理公司: | 南京艾普利德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2297 | 代理人: | 陆明耀;顾祥安 |
地址: | 215121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防撞梁 | ||
本实用新型揭示了汽车防撞梁,包括主梁及位于主梁两端的第一侧梁及第二侧梁,所述第一侧梁的内侧形成有第一吸能盒,所述第二侧梁的内侧形成有第二吸能盒,至少所述第一吸能盒与第一侧梁和/或所述第二吸能盒与第二侧梁为沿汽车防撞梁的宽度方向一体挤出的结构。本方案设计精巧,结构简单,通过使吸能盒与两侧的梁一体挤出成型,可以有效的省去梁与吸能盒焊接的工序,并且本方案以沿汽车防撞梁的宽度方向挤出,不同位置的挤出截面形状可以不同,因而可以根据不同位置的抗弯刚度需要灵活设计不同长度段的挤出截面形状,极大的降低了设计难度,改善了生产的灵活性,且能更好的满足不同的刚度需求。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领域,尤其是汽车防撞梁。
背景技术
防撞梁是用来减轻车辆受到碰撞时吸收碰撞能量的一种装置,由主梁、吸能盒,连接汽车的安装板组成,主梁、吸能盒都可以在车辆发生低速碰撞时有效吸收碰撞能量,尽可能减小撞击力对车身纵梁的损害,通过这样就发挥了它对车辆的保护作用。
如申请号为201810223803.1所揭示的防撞梁总成、车身总成和汽车,其防撞梁总成包括防撞梁主体及两个吸能盒,吸能盒与防撞梁主体焊接。
又如申请号为201720358477.6所揭示的铝制后防撞梁总成,其包括铝制的后防撞梁,后防撞梁为长条状;两个铝制的吸能盒,分别焊接于后防撞梁的两端内侧。
在上述结构中,无论是前防撞梁,还是后防撞梁,它们的梁主体通常是沿防撞梁的长度方向(通常是汽车车身的宽度方向)由一端向另一端挤出成一根直梁,然后将直梁经过冲压弯曲形成弓形的状态,接着再将各种可行的吸能盒固定到(焊接或螺接或其他的固定方式)梁主体的两端从而得到防撞梁。
上述结构中,梁主体的挤出截面的形状在各位置都是一致的,因此无法根据实际使用时各位置不同的抗弯刚度要求进行调整,不同区域的抗弯刚度的设计难度大。
同时,上述结构中,梁主体内腔中的加强板等往往由于挤出方向的限制,数量往往很少,因此造成梁主体的抗弯刚度相对较弱。
并且,梁主体在挤出完成后还需要冲压成型成弯曲的形状,增加了工艺步骤,并且冲压的具体形状受到冲压模具的形状影响。
最后,吸能盒往往是与梁主体独立的部分,需要另外成型后,再进行焊接,这也增加了工艺步骤。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通过改变防撞梁的挤出方向,以沿防撞梁的宽度方向挤出来代替沿防撞梁的长度挤出,可以有效的实现梁主体与吸能盒一体挤出的结构及可以灵活设计不同区域的挤出截面的形状以适应不同位置的抗弯刚度要求,从而得到一种工艺及结构简化的汽车防撞梁。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汽车防撞梁,包括主梁及位于主梁两端的第一侧梁及第二侧梁,所述第一侧梁的内侧形成有第一吸能盒,所述第二侧梁的内侧形成有第二吸能盒,至少所述第一吸能盒与第一侧梁和/或所述第二吸能盒与第二侧梁为沿汽车防撞梁的宽度方向一体挤出的结构。
优选的,所述的汽车防撞梁中,所述主梁与所述第一侧梁及第二侧梁一体挤出结构或所述主梁与所述第一侧梁及第二侧梁焊接和/或螺接。
优选的,所述的汽车防撞梁中,所述主梁沿所述汽车防撞梁的长度方向挤出成型或沿所述汽车防撞梁的宽度方向挤出成型。
优选的,所述的汽车防撞梁中,所述主梁、第一侧梁、第二侧梁、第一吸能盒及第二吸能盒中的任意两个的挤出截面的形状相同或不同。
优选的,所述的汽车防撞梁中,所述主梁的挤出截面的形状满足其抗弯刚度大于所述第一侧梁及第二侧梁的抗弯刚度。
优选的,所述的汽车防撞梁中,所述主梁和/或第一侧梁和/或第二侧梁的挤出截面形状包括一组三角形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奇昊汽车系统(苏州)有限公司,未经奇昊汽车系统(苏州)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200509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多回路交叉逆流式预热系统
- 下一篇:一种可调式经纱上油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