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能够有效过滤碳烟颗粒的汽车尾气净化器有效
申请号: | 201922010157.3 | 申请日: | 2019-11-20 |
公开(公告)号: | CN211144607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31 |
发明(设计)人: | 戎永波;郭隽;余勇;刘世阳;陈基林;随伟;陈培华;孙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科森净化器制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N3/022 | 分类号: | F01N3/022;F01N3/023;F01N3/035 |
代理公司: | 宁波市鄞州盛飞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3243 | 代理人: | 毛广泽 |
地址: | 315145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能够 有效 过滤 颗粒 汽车尾气 净化器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能够有效过滤碳烟颗粒的汽车尾气净化器,包括进气管、波纹管、弯管、平面法兰、筒体、进气端盖、排气端盖、排气管、薄法兰、压差管、蜂窝载体和检测孔,所述筒体内部安装有蜂窝载体,且筒体两端分别封装固定有进气端盖和排气端盖,所述进气端盖远离筒体一端依次固定连接有弯管、波纹管和进气管,且进气管端部固定有平面法兰,所述排气端盖远离筒体一侧固定有排气管,且排气管端部固定有薄法兰,此汽车尾气净化器通过蜂窝载体对尾气中的碳烟颗粒过滤收集,保证了排出的尾气不会污染环境,配合发动机的高温对碳烟颗粒燃烧,得蜂窝载体具有再生功能,能继续进行碳烟颗粒的过滤和净化。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尾气净化装置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能够有效过滤碳烟颗粒的汽车尾气净化器。
背景技术
目前,普通的汽车尾气净化器,是使用催化剂与汽车尾气中的NO、NO2与CO反应,生成CO2和N2这两种无污染气体,但是配备柴油发动机的汽车,由于柴油发动机的尾气中含有碳烟颗粒,现有的尾气净化器不能有效过滤碳烟颗粒,这样会造成环境污染。为此,我们提出一种能够有效过滤碳烟颗粒的汽车尾气净化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有效过滤碳烟颗粒的汽车尾气净化器,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能够有效过滤碳烟颗粒的汽车尾气净化器,包括进气管、波纹管、弯管、平面法兰、筒体、进气端盖、排气端盖、排气管、薄法兰、压差管、蜂窝载体和检测孔,所述筒体内部安装有蜂窝载体,且筒体两端分别封装固定有进气端盖和排气端盖,所述进气端盖远离筒体一端依次固定连接有弯管、波纹管和进气管,且进气管端部固定有平面法兰,所述排气端盖远离筒体一侧固定有排气管,且排气管端部固定有薄法兰,所述进气端盖和排气管表面均连接安装有压差管,所述弯管和排气管表面均开设有检测孔。
优选的,所述蜂窝载体采用陶瓷材料制成。
优选的,所述进气端盖和排气端盖表面均开设有微孔。
优选的,所述进气端盖和排气端盖均通过螺纹与筒体啮合连接。
优选的,所述筒体表面对称固定有吊钩组件。
优选的,所述筒体外壁固定有支架,且压差管与支架固定卡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装置通过平面法兰与汽车的排气端连接,尾气通过波纹管和弯管导入筒体内,经过蜂窝载体对尾气进行过滤,尾气中的碳烟颗粒被滞留在蜂窝载体内,然后配合筒体内壁的催化剂涂层对尾气进行催化反应净化,净化后的气体经过排气端盖和排气管排出,由于筒体与发动机连接较近,发动机的热量会涌入筒体内,使蜂窝载体内滞留的碳烟颗粒被燃烧,此汽车尾气净化器通过蜂窝载体对尾气中的碳烟颗粒过滤收集,保证了排出的尾气不会污染环境,配合发动机的高温对碳烟颗粒燃烧,得蜂窝载体具有再生功能,能继续进行碳烟颗粒的过滤和净化。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检测孔布局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筒体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进气管;2、波纹管;3、弯管;4、平面法兰;5、筒体;6、进气端盖;7、排气端盖;8、排气管;9、薄法兰;10、吊钩组件;11、微孔;12、压差管;13、支架;14、蜂窝载体;15、检测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科森净化器制造有限公司,未经宁波科森净化器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201015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