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隧道施工用防护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22010960.7 | 申请日: | 2019-11-20 |
公开(公告)号: | CN210829323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23 |
发明(设计)人: | 林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林涛 |
主分类号: | E21D19/00 | 分类号: | E21D19/00;E21D19/06;F21V33/00;F21V21/14;F21W131/4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73000***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隧道 施工 防护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隧道施工用防护装置,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顶部四角分别螺纹连接有四个第一螺纹杆,所述支撑杆在远离所述底座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箱体,所述箱体的内部转动连接有辊轴,所述辊轴的外侧壁绕接有防护网,所述箱体的内部开设有收纳腔,所述收纳腔的内部固定连接有发条弹簧,所述发条弹簧在远离所述收纳腔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所述辊轴,所述固定块的顶部铆接有转盘,所述转盘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照明灯,通过发条弹簧能便于对防护网的回收,减少对防护网的操作工序,且能有效的将防护网全部收回,减少对防护网的浪费,有效的降低了成本同时提高了施工人员在隧道内施工时的安全性。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隧道施工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隧道施工用防护装置。
背景技术
隧道是修建在地下或水下或者在山体中,铺设铁路或修筑公路供机动车辆通行的建筑物,根据其所在位置可分为山岭隧道、水下隧道和城市隧道三大类,为缩短距离和避免大坡道而从山岭或丘陵下穿越的称为山岭隧道;为穿越河流或海峡而从河下或海底通过的称为水下隧道;为适应铁路通过大城市的需要而在城市地下穿越的称为城市隧道,隧道是埋置于地层内的工程建筑物,是人类利用地下空间的一种形式,隧道可分为交通隧道、水工隧道、市政隧道、矿山隧道,隧道的结构包括主体建筑物和附属设备两部分,主体建筑物由洞身和洞口组成,附属设备包括避车洞、消防设施、应急通讯和防排水设施,长的隧道还有专门的通风和照明设备,但在进行隧道施工时,却缺乏了防护设施,在建的隧道在施工时,经常会出现隧道顶部有落石或轻量塌方,若隧道内有施工人员正在施工,会砸中施工人员,对施工人员人身造成伤害或甚至出现生命危险,现大部分隧道在施工时为防止顶部落石或轻微塌方选择在隧道内铺设防护网,但在安装时需要安装脚手架或直接将防护网固定在隧道内,安装防护网极为繁琐且因将防护网直接固定在隧道内,在对防护网拆除时,会造成一定的浪费,导致成本的提高,且隧道内施工时,部分施工区域的视线效果不佳,但大部分隧道施工用防护装置都不具备照明功能,为此,提出一种隧道施工用防护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隧道施工用防护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隧道施工用防护装置,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顶部四角分别螺纹连接有四个第一螺纹杆,所述第一螺纹杆的一端贯穿所述底座的底部转动连接有第一支撑块,所述底座的顶部四角焊接有四个支撑杆,所述支撑杆在远离所述底座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箱体,所述箱体的内部转动连接有辊轴,所述辊轴的外侧壁绕接有防护网,所述防护网在远离所述辊轴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固定块,所述箱体在远离所述辊轴的内部侧壁开设有容纳腔,所述容纳腔的内部转动连接有转轴,所述转轴的外侧壁转动连接有所述防护网,所述箱体的内部开设有收纳腔,所述收纳腔的内部固定连接有发条弹簧,所述发条弹簧在远离所述收纳腔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所述辊轴,所述固定块的内部开设有空腔,所述空腔的内部固定连接有蓄电池,所述固定块的顶部铆接有转盘,所述转盘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照明灯。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固定块的底部焊接有滑杆,所述滑杆的外侧壁滑动连接有套杆,所述套杆的底部焊接有支撑座,所述支撑座的顶部转动连接有第二螺纹杆,所述第二螺纹杆的一端贯穿所述支撑座的底部转动连接有第二支撑块。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的:所述支撑座的两侧分别螺纹连接有两个第三螺纹杆,所述底座在靠近所述支撑座的一侧开设有与所述第三螺纹杆相适配的螺纹孔。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第一支撑块与所述第二支撑块的底部分别设置有锯齿部,所述第一螺纹杆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一手轮,所述第二螺纹杆的一端贯穿所述支撑座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二手轮。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底座的底部四角分别铆接有四个第一滚轮,所述支撑座在远离所述套杆的一侧通过螺栓螺纹连接有两个第二滚轮,所述固定块的外侧壁通过螺栓螺纹连接有开关,所述开关的电性输出端通过导线与所述照明灯的电性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开关的电性输入端通过导线与所述蓄电池的电性输出端电性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林涛,未经林涛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201096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