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双路同传的无线收发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922021487.2 | 申请日: | 2019-11-20 |
公开(公告)号: | CN210405300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24 |
发明(设计)人: | 周紫玉;马文煊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大学 |
主分类号: | H04B1/50 | 分类号: | H04B1/50;H04W4/70 |
代理公司: | 武汉科皓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42222 | 代理人: | 彭艳君 |
地址: | 430072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无线 收发 系统 | ||
本实用新型涉及无线电收发技术,具体涉及一种双路同传的无线收发系统,系统包括发射端和接收端,发射端包括模数转换和数模转换电路、DDS信号发生模块、混频器电路、FM解调模块及FPGA数据处理等模块。发射端将输入两路语音信号A和B经过模数转换输入FPGA,对两路信号频分复用后形成FM调制的基带信号,与FPGA内部产生的10MHz的DDS本振进行FM调制,调制后的信号经混频器将10MHz的频率搬移到48.5MHz,再经过功率放大后经天线辐射出去;接收端将天线接收的信号,经过滤波、放大、混频、解调后,得到频分复用的AB两路的合成信号,合成信号通过滤波和检波电路实现A、B两路语音信号分离。该系统整体性能稳定,测试效果良好,人机交互友好。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无线电收发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双路同传的无线收发系统。
背景技术
在无线电传输领域,通常需要对两路语音信号进行无线传输,而用两套设备同时传输两路信号较为浪费资源,双路同传的无线收发装置应运而生。当今各种以计算机为核心的新技术应用的挑战,对高频无线收发装置提出了信号无失真、传输距离远、中心频率漂移能自动还原等要求。目前的无线传输机制包括时分复用和频分复用等,本实用新型采用频分复用的方式,将无线传输信道总带宽划分为若干路子频带,每一路信号并行传输,可不考虑传输时延且分路方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一种将双路信号进行频分复用的无线语音收发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双路同传的无线收发系统,包括第一语音输入A、第二语音输入B、外加电压C,包括无线连接的发射端和接收端;发射端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第二、第三模数转换模块、第一可编程逻辑门阵列,分别与第一可编程逻辑门阵列连接的数模转换模块和第一DDS信号发生模块,与数模转换模块和第一DDS信号发生模块连接的第一乘法器模块,依次与第一乘法器模块连接的第一低通滤波器、多级放大电路和第一双工器;第一语音输入A、第二语音输入B通过第一、第二模数转换模块输入第一可编程逻辑门阵列;外加电压C通过第三模数转换模块输入第一可编程逻辑门阵列;接收端包括第二双工器,分别与第二双工器连接的第二DDS信号发生模块、第二乘法器模块,依次与第二乘法器模块连接的10.7M陶瓷滤波器、放大电路、模拟芯片解调模块、射极跟随器,分别与射极跟随器连接的第二低通滤波器、高通滤波器和第四模数转换模块,与高通滤波器连接的包络检波器,与第四模数转换模块连接的第二可编程逻辑门阵列,第二可编程逻辑门阵列与第二DDS信号发生器连接。
在上述的双路同传的无线收发系统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模数转换模块均包括AD转换器,AD转换器的输入端连接THS4151芯片构成差分放大电路,将单端输入转换成双端输出,并用导线连接到ADS805中进行模数转换;AD转换器选用ADS805芯片,ADS805芯片为12-Bit,20MHz采样率的模数转换器芯片。
在上述的双路同传的无线收发系统中,第一、第二、第三模数转换模块之后连接第一可编程逻辑门阵列,ADS805芯片的12位数据传输引脚与第一可编程逻辑门阵列的12个GPIO口相连,通过外加电压C改变第一DDS信号发生模块的本振频率,从而实现频率漂移。
在上述的双路同传的无线收发系统中,数模转换模块包括:TI公司的DAC904U芯片,外围电路以及运算放大器OPA690;DAC904U芯片输出差分电流信号,经过电阻R3、电阻R4转换成电压信号,并经过运算放大器OPA690将双端输出转换成单端输出;DAC904U芯片为14-bit的数模芯片,其转换速率可达165MSPS,最高输出20MHz的正弦模拟信号,用于实现将10.7MHz的数字信号转换成模拟信号。
在上述的双路同传的无线收发系统中,第一、第二DDS信号发生模块的电路核心为直接数字频率合成芯片AD9958内置10bit DAC,最高时钟频率500MHz,AD9958输出差分模拟信号至差分运放OPA69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大学,未经武汉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202148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智能音箱语音识别集成电路控制板
- 下一篇:一种重调机无线通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