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下颈椎解剖型钛笼有效
申请号: | 201922025090.0 | 申请日: | 2019-11-21 |
公开(公告)号: | CN211460470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11 |
发明(设计)人: | 贺西京;顾鹏真;卢腾;贺高乐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B17/70 | 分类号: | A61B17/70;A61F2/44 |
代理公司: | 西安新动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61245 | 代理人: | 刘强 |
地址: | 710004 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颈椎 解剖 型钛笼 | ||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用假体制造技术领域,涉及一种下颈椎解剖型钛笼,包括:钛笼本体,钛笼本体的上端为穹隆结构,下端为斜型结构,穹隆结构与斜型结构之间设有网状结构,网状结构分别与穹隆结构、斜型结构相连接;网状结构包括相连接的第一前表面、第一后表面、第一左侧面及第一右侧面,第一前表面、第一后表面均呈弧形结构,第一左侧面、第一右侧面均呈平面结构。根据颈椎解剖数据测量结果对下颈椎解剖型钛笼的上端采用穹隆结构的设计,并且在对下颈椎解剖型钛笼的下端采用斜型结构的设计,模拟颈椎手术节段角度,从而扩大了钛笼与颈椎终板之间的接触面积,降低应力集中现象,使得应力均匀地分布在终板表面,进而降低钛笼塌陷的发生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用假体制造技术领域,涉及一种下颈椎解剖型钛笼。
背景技术
目前,颈椎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联合钛笼植骨融合术是治疗颈椎病、颈椎椎管狭窄、颈椎椎体骨折伴脊髓压迫者或陈旧性骨折脱位合并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等常用的手术方式。该手术方式采取经前路显露相应椎体及椎间盘,在拟切除之椎体相邻上下2个椎体分别安放椎体钉,放置椎体撑开器将上下椎体撑开一定高度。切除两端病变椎间盘,于双侧钩椎关节内侧行椎体次全切除该椎的大部椎体及后纵韧带,在减压槽内植入合适长度的钛笼(填充植骨粒),选择合适颈前路钢板固定于上下椎体。大量临床研究已证实其具有较好的手术疗效。手术节段能获得术后即刻稳定性,为神经功能的恢复提供稳定的生物力学环境。
然而,相关术后随访研究发现部分患者出现钛笼下沉塌陷情况,影响患者术后疗效。Yu Chen等对300例实施颈椎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联合钛笼植骨融合术的患者进行术后随访。随访结果发现182(60.7%)位患者出现轻度钛笼塌陷(1-3mm),57位患者出现重度钛笼塌陷(>3mm)。与术后未出现钛笼塌陷的患者相比,存在钛笼塌陷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明显低于钛笼未塌陷患者。此外,严重的钛笼塌陷会导致颈部疼痛、神经功能受损、固定失败等并发症的出现。(Chen Y,Chen DY,Guo YF,et al.Subsidence of Titanium MeshCage A Study Based on 300Cases[J].Journal of Spinal DisordersTechniques,2008,21(7):489-492.)引起钛笼术后塌陷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钛笼与椎体终板的接触面积小。传统钛笼植入过程中,需要将钛笼的长度修剪至骨槽长度。钛笼未经裁剪一面为光滑结构,有6个平整的接触点,裁剪的一端多数情况下为12个锐利的接触点。这种点接触方式造成其椎体终板表面压力负荷较大,容易引起椎体终板结构破坏导致钛笼刺入椎体中,引起钛笼塌陷。(徐建伟,贾连顺,陈德玉,et al.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钛网植骨早期塌陷的探讨[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2,10(z1):1267-1269.)
为了防止颈椎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联合钛笼植骨融合术后钛笼的塌陷,避免因钛笼塌陷导致颈部疼痛、神经功能受损、固定失败等并发症的出现,我们测量了颈椎上下终板前后径、左右径、矢状面弧度半径、冠状面弧度半径、颈椎手术节段高度、手术节段角度等解剖参数,并根据据此参数设计了一种下颈椎解剖型钛笼。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下颈椎解剖型钛笼,通过增大钛笼与椎体终板的接触面积,降低了椎体终板表面的压强,减少了因压强过大引起的椎体终板破坏,从而克服了传统钛笼植入后存在的钛笼塌陷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下颈椎解剖型钛笼,包括:钛笼本体,所述钛笼本体的上端为穹隆结构,下端为斜型结构,所述穹隆结构与斜型结构之间设有网状结构,所述网状结构分别与穹隆结构、斜型结构相连接;所述网状结构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前表面、第一左侧面、第一后表面及第一右侧面,所述第一前表面、第一后表面均呈弧形结构,所述第一左侧面、第一右侧面均呈平面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未经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202509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取水端稳定结构及包含该结构的海水管路系统
- 下一篇:一种旋转床头医疗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