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适用于竹复合管的束节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922026327.7 | 申请日: | 2019-11-21 |
公开(公告)号: | CN211875343U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06 |
发明(设计)人: | 叶柃;张淑娴;姜夏云;翁赟;邱乾胜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鑫宙竹基复合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叶柃 |
主分类号: | F16L21/02 | 分类号: | F16L21/02;F16L57/02;B29D23/00 |
代理公司: | 武汉东喻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2224 | 代理人: | 李佑宏 |
地址: | 311251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适用于 复合管 结构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适用于竹复合管的束节结构,属于竹复合管连接技术领域,其通过整体式胶圈的对应设置,可有效避免束节结构中内衬层的设置,简化束节结构的制备工艺,避免了传统束节结构因内衬层损坏而导致的渗漏问题;同时,通过整体式胶圈外周壁面上连接槽的对应设置,可有效实现加强层与整体式胶圈的稳定连接,避免加强层与整体式胶圈因受轴向作用力或径向作用力而分离,确保加强层设置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本实用新型的束节结构,其结构简单,制备方法便捷,能有效简化束节结构的制备工艺,提高制备效率,降低制备成本,保证竹复合管连接结构的强度和密封性,延长竹复合管连接结构的使用寿命,降低竹复合管的应用成本和维护成本。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竹复合管连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适用于竹复合管的束节结构。
背景技术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管道的应用十分广泛。常见的管道连接方式有螺纹连接、法兰连接、焊接、管道承插口连接、卡套式连接、热熔连接和沟槽连接等。这些连接方式被广泛应用于众多领域中的各类管道工程中。但是,对于竹复合管道而言,其以竹子作为主要的原材料,由于竹材的特殊性,使得现有的接口连接方法不能有效适用。
鉴于此,在现有专利申请CN 104266017A中,提出了一种用于连接竹复合管的管束节的制备方法、安装方法及该管束节,通过其中特殊设计的管束节结构,可有效实现竹复合管的连接,一定程度上满足竹复合管道的连接需求。但是,申请人发现,上述束节在应用时存在应力集中、成型质量较差的缺陷,因而在后续专利CN 110375134 A中对竹复合管的连接结构进行了相应的改进,将密封圈对应改设在了连接管道的端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束节安装密封圈位置处的应力集中,提升了竹复合管连接结构的设置稳定性。
然而,随着竹复合管连接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研究人员发现,现有技术在插口或者束节上开槽并嵌入密封圈的方式也存在明显的缺陷。首先,上述束节或竹复合管连接结构的制备工序繁琐,产品的制造与使用成本较高,不利于竹复合管的大范围推广,限制了竹复合管的推广应用;其次,在束节安装过程中,束节与管道的插口在接触时极易损坏束节的内衬层,影响束节的正常使用,使连接后的结构存在渗漏的风险,导致维护成本的增加。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以上缺陷或改进需求中的一种或者多种,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适用于竹复合管的束节结构,其中通过整体式胶圈的对应设置,有效避免了传统束节结构中内衬层的设置,简化了束节结构的设置工艺,避免了束节结构渗漏风险的出现,而连接槽的对应设置以及加强层与整体式胶圈的对应匹配,有效保证了束节结构的整体性和强度,提升了竹复合管连接结构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适用于竹复合管的束节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整体式胶圈和套设在该整体式胶圈外周上的加强层;
所述整体式胶圈包括呈管状结构的本体;所述本体中部的内周壁面上沿环向设置有挡台,所述挡台的轴向两侧分别设置有至少一个凸环;所述凸环设置在所述本体的内周壁面上,其沿径向的厚度小于所述挡台沿径向的厚度;且所述本体的外周壁面上开设有至少一个连接槽;
所述加强层以缠绕粘结的形式对应成型,其内周壁面抵接所述本体的外周壁面,且所述加强层的内周壁面上对应各所述连接槽分别设置有凸起,并使得各所述连接槽均被所述凸起填满。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加强层以玻纤材料缠绕粘结而成。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加强层包括玻纤层、过渡层和竹篾层;
所述玻纤层由玻纤材料在所述连接槽中缠绕粘结而成,且所述玻纤层的外周壁面突出于所述本体的外周壁面,并在所述本体的外周形成凸台结构;所述过渡层设置在所述凸台结构两侧的本体外周壁面上,其稻草、秸秆、麻纤维、竹纤维中的一种或多种缠绕粘结而成,且所述过渡层的外周壁面平齐于所述玻纤层的外周壁面;所述竹篾层以竹篾材料缠绕粘结于所述过渡层和所述玻纤层的外周后得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鑫宙竹基复合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叶柃,未经浙江鑫宙竹基复合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叶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202632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