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挂装件有效
申请号: | 201922036333.0 | 申请日: | 2019-11-22 |
公开(公告)号: | CN212203901U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22 |
发明(设计)人: | 危文杰;刘宏轩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M13/02 | 分类号: | F16M13/02;F16M11/04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深佳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85 | 代理人: | 吴磊 |
地址: | 201206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挂装件 | ||
一种挂装件包括平板和竖板,平板与竖板是一体成型的且平板与竖板垂直;平板开设有用于通过第一紧固件的通孔,第一紧固件用于将平板固定在墙体台面;竖板开设有用于通过第二紧固件的通孔,第二紧固件用于将网络设备固定在竖板,竖板的边缘设有翻边部。该挂装件可以通过平板与墙体台面的固定连接,能够将网络设备固定在墙壁上。这样无需搭设脚手架或者系安全绳就能够安装网络设备,因此具有安装方便的优点,能够提高安装效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挂装技术领域,尤其涉及挂装件。
背景技术
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需要部署更多小型基站来满足通信需求。为了保障通信质量,目前很多小型基站都安装在高楼的楼顶或者墙体外表面。
下面对挂墙安装使用的连接部件进行介绍。参阅图1,基站通过连接部件固定在墙体外表面。连接部件包括底座101和支撑架102,底座101包括多个通孔,螺栓穿过底座101的通孔与墙体上的螺栓孔配合,将连接部件固定在墙体外表面上,支撑架102用于连接基站。
安装基站需要在墙壁上钻孔,这样需要在墙外搭设手脚架或者系上安全绳,才能实施墙外安装,这样安装基站的效率低且费用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一种挂装件,能够将网络设备固定在墙体边缘,具有安装方便的优点,能够提高安装效率。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挂装件包括平板和竖板,平板与竖板是一体成型的且平板与竖板基本垂直;竖板的边缘设有翻边部;平板开设有用于通过第一紧固件的通孔,第一紧固件用于将平板固定在墙体台面;竖板开设有用于通过第二紧固件的通孔,第二紧固件用于将网络设备固定在竖板。其中,平板与竖板通常是垂直或者接近垂直的。在实际应用中,平板与竖板之间的角度也可以是钝角或锐角,以满足网络设备发射信号时对信号发射角度的要求。
这样在墙体台面上钻孔就能够安装网络设备,无需搭设脚手架或者系安全绳,因此安装和维护更加方便,也能够提高安装效率。由于无需墙外作业,也避免了墙外作业的危险,提高了安装网络设备的安全性。位于竖板边缘的翻边部可以将网络设备和墙壁隔开,便于网络设备散热。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平板开设有至少两个通孔,在至少两个通孔中存在两个通孔到竖板的距离不同。这样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选择通孔,以适用于不同形状的台面。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平板的边缘设有向上翻折的翻边部,平板和翻边部形成通槽。通槽用于容纳网络设备的线缆,这样可以将线缆集中在通槽内,便于整理线缆。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竖板的边缘设有翻边部。该翻边部可以将网络设备和墙壁隔开,便于网络设备散热。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竖板的通槽的边缘设有翻边部。在通槽的边缘设置翻边部有助于网络设备散热,防止网络设备温度过高。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紧固件为螺栓或者螺钉,第二紧固件为螺栓或者螺钉。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挂装件。挂装件包括平板和直角部件;平板开设有用于通过第一紧固件的通孔,第一紧固件用于将平板固定在墙体台面;直角部件包括竖板、连接杆和支撑板,连接杆的两端分别与竖板和支撑板连接,连接杆与竖板基本垂直;平板与支撑板采用可拆卸式连接;竖板开设有用于通过第二紧固件的通孔,第二紧固件用于将网络设备固定在竖板;竖板的边缘设有翻边部。其中,连接杆与竖板通常是垂直或者接近垂直的。这样安装网络设备时在墙体台面上钻孔,无需搭设脚手架或者系安全绳就能够安装网络设备,降低了安装难度,具有安装方便的优点,能够提高安装效率。由于无需墙外作业,也避免了墙外作业的危险,提高了安装网络设备的安全性。并且,位于竖板边缘的翻边部可以将网络设备和墙壁隔开,便于网络设备散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203633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手术用具放置架
- 下一篇:一种可车载可家用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