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电梯门导靴啮合深度非接触自动测量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22046513.7 | 申请日: | 2019-11-25 |
公开(公告)号: | CN211338400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25 |
发明(设计)人: | 敖海平;李东洋;岑开浪;余杰;郭隆;郭沁;胡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市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B66B5/00 | 分类号: | B66B5/00;B66B7/04 |
代理公司: | 杭州中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3353 | 代理人: | 龚旻晏 |
地址: | 310000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梯 门导靴 啮合 深度 接触 自动 测量 装置 | ||
一种电梯门导靴啮合深度非接触自动测量装置,属于电梯检测设备技术领域,其特征在于垂直块垂直插接在水平块上并可上下移动,垂直块的上部与上平面之间连接设置弹性蓄能部件,垂直块中部设置反射栅,水平块内对应反射栅平行设置容栅传感器模块,垂直块下部居中水平设置光电反射型激光传感器,水平块内安装与容栅传感器模块、光电反射型激光传感器分别信号传输连接的主控模块;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技术方案综合运用光点反射型激光传感技术、容栅传感技术,实现电梯门导靴啮合深度的非接触自动测量,提高了电梯门导靴啮合深度测量的准确度、便捷性、快速性,同时增加对于测量空间不足的适应性,为有效实施门导靴与门地坎轨道凹槽啮合深度提供保障。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梯检测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梯门导靴啮合深度非接触自动测量装置。
背景技术
电梯门的导向和保持由上部和下部的导向及保持装置组成,门导靴是电梯层门中重要的下部导向及保持装置,通过门导靴与门地坎轨道凹槽的配合,保证层门门扇沿设计方向滑动,并保证层门门扇保持原有设计位置。根据国标GB 7588《电梯制造和安装安全规范》和特种设备安全技术规范TSG T7007-2016《电梯型式试验规则》的规定,为了满足层门静态强度和层门冲击试验的要求,对各种层门的层门导向或者保持装置允许的最小啮合深度都有明确的数值规定。
在使用过程中,很多情况都会导致门导靴与门地坎轨道凹槽的啮合深度发生改变,例如由于门上部挂轮导轨与地坎两者水平度不同,在门完全打开或者关闭等位置时门导靴与门地坎轨道凹槽的啮合深度在某些位置存在不满足要求;由于层门上部挂轮的位置被人为调节,层门门扇整体在垂直方向上发生移动,使得固定在门扇上的门导靴与门地坎轨道凹槽的啮合深度不满足要求;由于门导靴本身的位置被人为调节,门导靴与门地坎轨道凹槽的啮合深度不满足要求。
当门导靴与门地坎轨道凹槽的啮合深度不满足要求时,即使出现小于允许要求的外力撞击或者是人员倚靠等情形,也容易发生因为门导靴脱槽引起人员坠落的安全风险。因此,在日常维护保养和检测时对于门导靴与门地坎轨道凹槽啮合深度的测量变得尤为重要。
现有的门导靴啮合深度测量方法有两种,一种是通过先在处于啮合状态的门导靴上标记啮合位置,然后拆卸门导靴后用尺进行测量,这种方法需要多人配合,而且费时费力;一种是依靠特制的专用测量工具进行接触式测量,如专利201721816131.2“一种电梯层门导靴啮合深度测量装置”和专利201821039030.3“电梯层门滑块啮合深度的测量装置”,都通过专用测量工具进行测量,测量过程需要工具与门导靴底部进行接触,但当门扇下横梁与门地坎之间空隙不足时,专用测量工具没有足够的放置空间,就很难进行测量,有时即使当放置空间够时也需要在测量中对测量装置进行水平调整等,不够便捷。
现有传感技术中,光点反射型激光传感器具有可检测微小型物体能力,光点直径最小可在1mm以下,可实现对物体边缘的定位,且具有精度高、体积小等优点;容栅传感器由传感器模块和反射栅组成,传感器模块与反射栅相平行且两者之间的距离小于0.2mm。容栅传感器可将传感器模块与反射栅的机械位移模拟量转变为数字量进行测量,其中直线型容栅传感器更是被广泛应用,是重要的电子测量元件。容栅传感器具有结构简单、体积小、测量速度快、准确度高等优点。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基于光点反射型激光传感技术、容栅传感技术的应用,提供一种电梯门导靴啮合深度非接触自动测量装置技术方案,以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所述的一种电梯门导靴啮合深度非接触自动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垂直插接配合的水平块与垂直块,水平块具有水平设置的上平面与下平面,垂直块垂直插接在水平块上并可上下移动,垂直块的上部与上平面之间连接设置弹性蓄能部件,垂直块的中部设置反射栅,水平块内对应反射栅平行设置容栅传感器模块,垂直块的下部居中水平设置光电反射型激光传感器,水平块内安装与容栅传感器模块、光电反射型激光传感器分别信号传输连接的主控模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市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未经杭州市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204651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石墨烯合成装置
- 下一篇:一种型砂用高效除铁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