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双补气热泵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922053299.8 | 申请日: | 2019-11-25 |
公开(公告)号: | CN211233433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11 |
发明(设计)人: | 胡余生;魏会军;余冰;徐嘉;杨欧翔;赵海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珠海格力节能环保制冷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5B13/00 | 分类号: | F25B13/00;F25B41/04;F25B41/06;F25B49/02 |
代理公司: | 北京煦润律师事务所 11522 | 代理人: | 张宗涛;梁永芳 |
地址: | 51900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补气 系统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双补气热泵系统,包括顺次连接形成闭路循环的压缩源、第一换热器、第一节流元件、第一经济器、第二节流元件、第二经济器、第三节流元件、第二换热器,压缩源包括并联的第一压缩部、第二压缩部,其中第一压缩部具有第一排气口、第一补气口及第一进气口,第二压缩部具有第二进气口及第二排气口,第一经济器具有的第一补气支管与第二进气口贯通连接,第二经济器具有的第二补气支管与第一补气口贯通连接,第一补气支管与第二补气支管中冷媒压力不等。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双补气热泵系统,能够实现对制冷剂两次过冷,使系统满足极热工况下的制冷需求及极冷工况下的制热需求。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空气调节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双补气热泵系统。
背景技术
带补气的压缩循环是提高制冷/热泵系统性能十分有效的方式,可克服传统单级压缩机在低温环境下热泵制热量衰减大、可靠性差、效率低等缺陷,基于其的空气源热泵技术在寒冷地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现有技术中公开了一种并联补气压缩循环热泵系统,中压补气和低压吸气分别采用不同的压缩机(或单台压缩机的不同压缩部)进行压缩,降低了补气流道损失,从而提高了压缩机的效率,并通过补气实现液体过冷,增大了系统循环的制冷/制热能力。但是随着系统低温运行环境温度的进一步降低,如达到零下30℃以下,第一压缩部107(或第一压缩部)工作压比大幅增大,排气温度急剧升高,其压缩效率和可靠性均将显著下降;另外随着系统高温运行环境温度的进一步升高,如60℃以上,第一压缩部107工作压差和负荷大幅增加,导致压缩机轴承系统磨损加剧,也会导致压缩机可靠性和性能的下降。
同时,随着全球变暖加剧,极端天气逐渐增加,对制冷系统的在极冷/极热天气下的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研究发现,现有补气技术依然存在适应环境温度范围不大、制热能力不足、低温制热能效不高的制约因素,严重影响了空气源热泵空调技术在严寒/炎热地区或极端天气下的使用舒适性、节能性及可靠性。基于现有技术存在的前述缺陷及极端运行工况下的使用需求,提出本发明。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双补气热泵系统,通过对并联的第一压缩部及第二压缩部的两次补气,能够实现对制冷剂两次过冷,进一步降低蒸发器入口制冷剂的焓值,增大制冷剂蒸发过程焓差,提升系统的制冷能力,使系统尤其适用于极热工况下的制冷需求;通过两次补气,提高了压缩机的排气流量,增大了冷凝器中的制冷剂流量,提升系统的制热能力,使系统尤其适用于极冷工况下的制热需求。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双补气热泵系统,包括顺次连接形成闭路循环的压缩源、第一换热器、第一节流元件、第一经济器、第二节流元件、第二经济器、第三节流元件、第二换热器,所述压缩源包括并联的第一压缩部、第二压缩部,其中所述第一压缩部具有第一排气口、第一补气口及与所述第二换热器管路连接的第一进气口,所述第二压缩部具有第二进气口及与所述第一排气口汇总管路连接的第二排气口,所述第一经济器具有的第一补气支管与所述第二进气口贯通连接,所述第二经济器具有的第二补气支管与所述第一补气口贯通连接,所述第一补气支管与所述第二补气支管中冷媒压力不等。
优选地,所述压缩源具有缓冲腔,所述第一排气口与所述第二排气口在所述缓冲腔内汇总。
优选地,所述缓冲腔具有缓冲腔出口,还包括四通阀,所述四通阀具有第一口、第二口、第三口、第四口,所述第一口与所述缓冲腔出口管路连接,所述第二口与所述第一换热器管路连接,所述第三口与所述第一进气口管路连接,所述第四口与所述第二换热器管路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压缩部的第一进气口与所述四通阀具有的第三口之间为第一管路,所述第一管路与所述第二压缩部具有的第二进气口之间具有第二管路,所述第二管路上设有第一通断阀。
优选地,所述第一补气支管与所述第二进气口之间为第三管路,所述第三管路上设有第二通断阀。
优选地,所述第二补气支管与所述第一补气口之间为第四管路,所述第四管路上设有第三通断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珠海格力节能环保制冷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珠海格力节能环保制冷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205329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稳定性好的聚羧酸减水剂储存装置
- 下一篇:一种中进周出二沉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