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蓝藻水华净化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922063546.2 | 申请日: | 2019-11-26 |
公开(公告)号: | CN211445244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08 |
发明(设计)人: | 李启蒙;王国祥;韩睿明;刘金娥;许晓光;张新厚;陈赟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师范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7/00 | 分类号: | C02F7/00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04 | 代理人: | 郑立发 |
地址: | 210046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蓝藻 净化系统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蓝藻水华净化系统,包括吸水喇叭口、筛网、潜水泵、浮球、配重体、传输管道和牵引绳;所述吸水喇叭口上端开口覆盖筛网,下端开口连接潜水泵,潜水泵上表面位于吸水喇叭口的两侧连接有对称的两个浮球,两个浮球通过连接线连接,所述连接线上连接有配重体和牵引绳,传输管道设于潜水泵的侧壁靠近底部位置。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所涉及装置成本及维护成本较低、装置搭建简单,可快速高效对溢流入断头河道支浜内的蓝藻水华进行去除。此外,可以通过在河道支浜进行扬水曝气,改善了支浜的流态和传质效果,为河道水体充氧,从而提高了河道支浜水体的自净能力。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蓝藻水华净化系统,属于蓝藻水净化装置领域。
背景技术
湖泊等水体富营养化和蓝藻水华爆发发生是目前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在太湖和许多富营养化湖泊,夏季爆发的蓝藻水华漂浮在水面,容易堆积在岸边,并在高温下分解,形成恶臭。如果水华在水源地取水口附近大量积聚就有可能引起水源地的水质恶化,危及供水安全。
另一方面,太湖等地区为平原河网地带,流域内水系发达,河流及支浜众多。由于当地多实行“支浜优先”的原则,通常在河道支浜口设置橡胶拦截装置,保护支浜内水质。然而,暴雨过后会使得主干河道水位暴涨,河道内的蓝藻水华会随水流漂浮溢流到封闭的断头支浜内。由于缺乏专门的治理设施,这些溢流到支浜的蓝藻水华大都无法有效处置,最终使得支浜水体发黑发臭,严重影响附近居民的生活及健康。
基于以上现状,设计新型蓝藻水华收集传输装置,将将暴雨后溢流到河道支浜的蓝藻水华快速高效重新传送到主体河道中,或可以进一步将收集到的高浓藻水进行絮凝沉淀、藻水分离,具有十分重要的工程和环境意义。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目的:为解决暴雨过后,溢流进入封闭河道支浜内的蓝藻水华处理效果不佳、见效慢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蓝藻水华净化系统。
技术方案:为了达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蓝藻水华净化系统,包括吸水喇叭口、筛网、潜水泵、浮球、配重体、传输管道和牵引绳;所述吸水喇叭口上端开口覆盖筛网,下端开口连接潜水泵,潜水泵上表面位于吸水喇叭口的两侧连接有对称的两个浮球,两个浮球通过连接线连接,所述连接线上连接有配重体和牵引绳,传输管道设于潜水泵的侧壁靠近底部位置。
所述浮球为主要漂浮装置,由浮球提供浮力,配重体(可以选自配重石块等)调节喇叭口的位置,防止局部装置过轻引起装置倾斜,并保证吸水喇叭口始终位于水面以下 1~2cm,便于高效收集水面蓝藻水华。牵引绳可将所述净化系统牵引至河道支浜任一位置,并由传输管道将收集的蓝藻水华传送至主干河道,或者也可连接紫外灯照射等抑藻装置限制蓝藻进一步生长,亦或连接藻水分离设备将蓝藻从水体去除。
作为改进,还包括扬水曝气装置(例如推流式曝气机),其能够形成表面流将蓝藻水华汇集。例如,汇集到封闭的支浜河道口或岸边,利于所述蓝藻水华净化系统进行蓝藻收集。也可在河道一端利用水泵作为简易装置,将部分水体通过回流水管输送到河道的另一端,使河水循环流动。
优选,所述蓝藻水华净化系统为河道支浜蓝藻水华净化系统,进一步优选,所述河道支浜为断头河道,支浜口有橡胶坝或充气橡胶等设施隔离主干河道水体和支浜河道水体。
作为优选,所述吸水喇叭口和筛网连为一体,筛网分为两层,分别为外侧的粗过滤筛网和内侧的细过滤筛网。
进一步优选,所述粗过滤筛网孔径2.5目~20目,优选5目~10目;细过滤筛网孔径30目~80目,优选40目~60目,所述筛网材质选自为不锈钢或硬质塑料中的一种或两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师范大学,未经南京师范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206354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内嵌分体式液压油箱
- 下一篇:一种双向倒梯形路堑边坡滑坡模型试验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