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具有神经监测功能的椎弓根开路器有效
申请号: | 201922073949.5 | 申请日: | 2019-11-26 |
公开(公告)号: | CN211325361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25 |
发明(设计)人: | 朱继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朱继文 |
主分类号: | A61B17/16 | 分类号: | A61B17/16;A61B90/00;G08B21/24;G08B7/06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汉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399 | 代理人: | 徐晓波 |
地址: | 453000***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具有 神经 监测 功能 椎弓根 开路 | ||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具有神经监测功能的椎弓根开路器。它包括钻杆、穿设于钻杆内的电极探针及固定地装设于钻杆的尾端部内的弹射柱;弹射柱的头端面设置有导向柱,导向柱内开设有容置孔,电极探针的尾端部开设有对位套接于导向柱上的嵌套孔,容置孔内装设有压簧;弹射柱的头端面上贴附有两个导电片,弹射柱内埋设有分别与导电片相连的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导向柱的周壁内埋设有第三导线,导向柱的周壁上套接有一与第三导线相连的第一导电套,嵌套孔的周壁上设置有第一绝缘套和第二导电套。本实用新型可与声光报警装置及神经监测设备等进行配合使用,利用电极探针作伸缩运动效果,实现开路器对开路状态的提示报警及脊柱内神经状态的同步监测功能。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具有神经监测功能的椎弓根开路器。
背景技术
周知,开路器是脊柱手术中为椎弓根螺钉植入进行钉道探测开路的一种被经常使用的工具,其是保证椎弓根螺钉能否成功且安全的植入的关键。具体为:为保证椎弓根螺钉的安全植入,在植入椎弓根螺钉前均需要利用开路器来建立椎弓根螺钉进入的植入通道。
目前,现有的开路器大都只具有单一的开路功能,开路的过程中无法实现对神经状态的实时监测及反馈;同时,在利用开路器进行植入通道建立的过程中,手术医师会按照椎弓根大致走向使开路器进行试探性钻入,开路的深度、力度及方向完全时依靠手术医师的经验和感觉,由于椎弓根周围解剖结构复杂、毗邻椎管和神经等;开路器在钻进的过程中,若出现开路器力度控制不当,尤其是存在椎体骨质疏松时,开路过深则容易刺穿椎体前方骨皮质,损伤到椎体前方大血管或胸腹腔内脏器,将引起大出血等严重后果,甚至引起患者死亡;若出现开路器方向控制不当则容易导致开路器穿破椎弓根骨皮质,进入椎管或椎间孔内,从而损伤硬脊膜、脊髓或神经根等,导致术后脊髓和神经损伤等不良事件的发生。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神经监测功能的椎弓根开路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具有神经监测功能的椎弓根开路器,它包括开设有轴向孔的钻杆、穿设于钻杆的轴向孔内并与钻杆相互绝缘的电极探针以及固定地装设于钻杆的轴向孔的尾端部内的弹射柱;所述弹射柱的头端面的中心处设置有一导向柱,所述导向柱内且沿轴向方向开设有一容置孔,所述电极探针的尾端部开设有一对位套接于导向柱上的嵌套孔,所述容置孔内装设有一压簧,所述压簧的尾端固定于容置孔的尾端面上、头端固定于嵌套孔的尾端面上;
所述弹射柱的头端面上且以导向柱为界对称地贴附有两个相互隔离的导电片,所述弹射柱内埋设有分别与两个导电片相连的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所述导向柱的周壁内埋设有第三导线,所述导向柱的周壁上还套接有一与第三导线相连的第一导电套,所述嵌套孔的周壁上由头端至尾端顺序地设置有第一绝缘套和第二导电套;
在所述压簧处于压缩状态下,所述电极探针的尾端面同时与两个导电片相抵,且所述绝缘套的内壁与第一导电套的外壁相抵;在所述压簧处于释放状态下,所述电极探针的尾端面同时与两个导电片相分离,且所述第二导电套的内壁与第一导电套的外壁相抵。
优选地,所述钻杆的头端部的周壁上环周且均匀地开设有若干条扭槽,在相邻地两条扭槽之间形成有扭刃;且所述钻杆的头端部的中心处开设有一与钻杆的轴向孔相连通且孔径小于钻杆的轴向孔的孔径的探孔,所述电极探针的头端在探孔内相对于钻杆作伸缩运动。
优选地,所述钻杆的轴向孔的内壁上且沿轴向方向设置有若干条导向槽,所述电极探针的周壁上设置有对位嵌合于导向槽内的导向轨。
由于采用了上述方案,本实用新型可与声光报警装置及神经监测设备等进行配合使用,利用压簧、导电片、导线、导电套等结构件之间的搭配关系使得电极探针在作伸缩运动的同时,实现开路器对开路状态的提示报警以及脊柱内神经状态的同步监测功能;其结构简单、安全可靠、功能丰富,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和市场推广价值。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朱继文,未经朱继文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207394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子雾化装置
- 下一篇:一种吊顶转角连接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