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冲击波发生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22075135.5 | 申请日: | 2019-11-27 |
公开(公告)号: | CN211749874U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27 |
发明(设计)人: | 樊连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徐州康良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B17/22 | 分类号: | A61B17/22;B06B1/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21000 江苏省徐州市徐州经济***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冲击波 发生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冲击波发生装置,包括水囊、冲击波源,水囊上部是半球状,水囊下部成圆柱状嵌入冲击波源内,所述冲击波源下部安装磁场发生器和金属振膜,金属振膜正对磁场发生器,所述金属振膜与所述水囊底部面接触。金属振膜与所述水囊之间夹有橡胶膜。所述水囊中部位置设有聚波部件,聚波部件上部是球面,球面中心正对水囊上部半球状中心。治疗时,冲击波源的水囊与患者皮肤紧密接触,冲击波通过水囊分散进入人体,通过聚波部件的作用聚焦在病灶处。本实用新型提高了冲击波治疗时的准确性,治疗效果得到了提升,降低了副作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冲击波装置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冲击波发生装置。
背景技术
现在绝大多数冲击波发生装置在治疗时无法对病灶处进行小范围精准实施,冲击波治疗的效果得不到保证,同时由于作用范围过大造成患者病灶以外的组织受到损伤,副作用明显。
冲击波传从发生器传递到人体内病灶时需要一个耦合良好的皮肤接触面,如果存在间隙,冲击波的效率会被衰减或会损伤皮肤,从而达不到满意的治疗效果。在很多时候,受制于人体结构,要保证接触面的良好耦合非常困难,需要患者尝试多种体位,给操作者和患者带来了很大不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之一。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冲击波发生装置,包括水囊、冲击波源,所述水囊上部是半球状,水囊下部成圆柱状嵌入冲击波源内,其特征在于,所述冲击波源下部安装磁场发生器和金属振膜,所述金属振膜正对磁场发生器,所述金属振膜与所述水囊底部面接触。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水囊顶部有排气口,水囊底部有进出水口。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水囊是硅胶水囊。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磁场发生器包括高压接头、绝缘层和盘状线圈,所述高压接头穿过所述绝缘层与所述盘状线圈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金属振膜与所述水囊之间夹有橡胶膜。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橡胶膜面积大于等于所述金属振膜的面积。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金属振膜是铝片。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绝缘层是陶瓷绝缘层。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水囊中部位置设有聚波部件,所述聚波部件上部是球面,球面中心正对水囊上部半球状中心。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所述金属振膜通过磁场发生器,发生震动后带动所述橡胶膜使得所述水囊底部自下而上产生稳定的冲击波,由水介质传导分散进入人体并通过聚波部件,聚焦后作用于人体内病灶处,聚焦面积小,因而降低了治疗时产生的副作用,同时这种水囊接触方式,有效降低了耦合难度,配合上述冲击波传导方式,显著提高了治疗效率和准确性,明显改善治疗体验。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冲击波发生装置的结构图。
图中,1-水囊,2-冲击波源,3-磁场发生器,4-金属振膜,5-排气口,6-进出水口,7-高压接头,8-绝缘层,9-盘状线圈,10-橡胶膜,11-聚波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冲击波发生装置,包括水囊1、冲击波源2,所述水囊1上部是半球状,水囊1下部成圆柱状嵌入冲击波源2内,所述冲击波源2下部安装磁场发生器3和金属振膜4,所述金属振膜4正对磁场发生器3,所述金属振膜4与所述水囊1底部面接触。通过脉冲高压电流作用于磁场发生器3产生强磁场,金属振膜在强磁场的作用下产生稳定振动,使得水囊1内产生自下而上的冲击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徐州康良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徐州康良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207513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建筑施工人员安全保护装置
- 下一篇:镶嵌件和嵌入成型工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