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具有面接触制动的电动自行车、电动摩托车鼓刹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922076290.9 | 申请日: | 2019-11-27 |
公开(公告)号: | CN211715581U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20 |
发明(设计)人: | 方成刚;朱浪;查正月;夏炳宏 | 申请(专利权)人: | 无锡翼友机车科技有限公司;南京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F16D51/22 | 分类号: | F16D51/22;F16D65/08 |
代理公司: | 北京卓岚智财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624 | 代理人: | 蒋真 |
地址: | 214000 江苏省无锡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具有 接触 制动 电动自行车 电动摩托车 结构 | ||
一种具有面接触制动的电动自行车、电动摩托车鼓刹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鼓刹支架、主动齿轮轴、过桥齿圈、从动齿轮轴、制动蹄、制动蹄支撑块和复位弹簧,其中所述主动齿轮轴、从动齿轮轴分别安装于所述鼓刹支架的主动齿轮轴安装孔和从动齿轮轴安装孔上,所述过桥齿圈安装于所述鼓刹支架的支撑环座上,所述制动蹄支撑块安装于所述鼓刹支架上。由于采用主/从动齿轮轴同步驱动结构,使得制动蹄由传统的旋转制动变成平移制动,制动面也由传统的线接触变成面接触,有效改善了制动鼓的制动能力,降低了制动蹄的磨损速度,提高了整个制动装置的使用寿命。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紧凑,能够直接满足现有电动自行车、电动摩托车的使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动自行车、电动摩托车鼓式制动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具有面接触制动的电动自行车、电动摩托车鼓刹结构。
背景技术
电动自行车、电动摩托车已成为人们环保出行的交通工具之一,电动自行车、电动摩托车的制动系统是关系到人车安全的关键部件,现有电动自行车、电动摩托车的鼓式制动器多为领从蹄式制动器,其制动蹄与制动鼓是由点到面接触,制动效率相对较低,且因领从蹄对制动鼓所施加的制动力矩不相等,导致领从蹄摩擦片的磨损程度不均匀,影响制动效果和使用寿命。
因此,本实用新型鉴于上述问题提出一种电动自行车、电动摩托车鼓刹结构,该结构克服了传统鼓刹制动蹄因旋转制动而产生的线接触缺陷,通过制动蹄的平移运动使得制动蹄与轮毂制动内孔实现大面摩擦接触,大幅提高了制动效果,并有效延长了制动器的寿命,解决了传统鼓刹的不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齿轮传动结构应用于电动自行车、电动摩托车的鼓式制动器,其可以实现制动鼓摩擦面上的均匀压力分布,进而实现制动蹄摩擦片的均匀磨损,有效解决了领从蹄式制动器的制动效率较低的问题,提高了整个制动装置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具有面接触制动的电动自行车、电动摩托车鼓刹结构,包括鼓刹支架1、主动齿轮轴2、过桥齿圈3、从动齿轮轴4、制动蹄5、制动蹄支撑块6和复位弹簧7,其中所述主动齿轮轴2、从动齿轮轴4分别安装于所述鼓刹支架1的主动齿轮轴安装孔8和从动齿轮轴安装孔9上,所述过桥齿圈3安装于所述鼓刹支架1的支撑环座10上,所述制动蹄支撑块6安装于所述鼓刹支架1上,所述制动蹄5对称布置于所述制动蹄支撑块6上,所述复位弹簧7两端挂钩安装于制动蹄5的弹簧连接孔11中,所述制动蹄驱动面12在所述复位弹簧7对拉作用下夹紧所述主动齿轮轴2的第一铣扁结构130和从动齿轮轴4的第二铣扁结构131。
所述主动齿轮轴2为源制动力输入轴,其中轴的一端设有第一铣扁结构130,所述第一铣扁结构130的铣扁部位与制动蹄驱动面12配合,所述第一铣扁结构130随所述主动齿轮轴2旋转撑开制动蹄;所述主动齿轮轴2的中部设计有主动齿轮轴传动齿轮14,所述主动齿轮轴2的另一端穿过鼓刹支架1上的主动齿轮轴安装孔8,通过螺母15进行限位,与手把刹线相连传递刹车源动力。
所述过桥齿圈3为中间齿轮,其中所述过桥齿圈3安装于鼓刹支架1的支撑环座10上,所述过桥齿圈3的轮齿为局部加工,加工角度为60°,且两部分局部轮齿对称分布。
所述从动齿轮轴4为随动齿轮轴,其中轴的一端设有第二铣扁结构131,所述第二铣扁结构131的铣扁部位与制动蹄驱动面12配合,所述第二铣扁结构131随所述从动齿轮轴4旋转撑开制动蹄;所述从动齿轮轴4的中部设计有从动齿轮轴传动齿轮16,所述从动齿轮轴4的另一端穿过鼓刹支架1上的从动齿轮轴安装孔9,通过螺母15进行限位。
所述主动齿轮轴2与从动齿轮轴4沿过桥齿圈3对称布置,过桥齿圈3的厚度大于与其啮合的主动齿轮轴传动齿轮14和从动齿轮轴传动齿轮16的厚度,所述第一铣扁结构130和第二铣扁结构131的下表面压在所述过桥齿圈3的端面上对过桥齿圈3进行轴向限位,所述第一铣扁结构130和第二铣扁结构131的铣扁部位与制动蹄驱动面12配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无锡翼友机车科技有限公司;南京工业大学,未经无锡翼友机车科技有限公司;南京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207629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