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逆变模块的串并联切换电路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922077577.3 | 申请日: | 2019-11-27 |
公开(公告)号: | CN210780122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16 |
发明(设计)人: | 闫立超;王卉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大华无线电仪器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J3/38 | 分类号: | H02J3/38;H02M7/493 |
代理公司: | 北京凯特来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60 | 代理人: | 郑立明;陈亮 |
地址: | 100083***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模块 串并联 切换 电路 结构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逆变模块的串并联切换电路结构,所述电路包括相位控制电路、逆变模块输出接口控制电路和两个逆变模块,相位控制电路包括电压跟随器U1、电压反相器U2、继电器S1;逆变模块输出接口控制电路包括继电器S2、继电器S3;其中,所述相位控制电路通过继电器S1控制是否接入电压反相器U2,从而控制两个逆变模块的交流控制信号同相或反相。该电路结构能够提高电源响应速度、简化电路结构、降低电路成本,且可靠性、抗干扰能力和驱动负载能力更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逆变模块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逆变模块的串并联切换电路结构。
背景技术
逆变模块的串并联切换电路是电源内部电路的重要组成部分,现有技术的方案是基于继电器组合电路设计的逆变模块串并联切换电路,是完全依赖于继电器的通断构造的串并联切换电路,实现电源内部的逆变模块的串并联电路切换每一路至少需要1个继电器,串联电路实现需要3个继电器,并联电路实现需要4个继电器,想要构成串并联切换电路至少需要5个继电器构成,导致串并联切换电路的继电器数量比较多。
上述现有技术的方案具有如下弊端:其一,利用继电器组合形成的串并联电路,由于继电器存在受自身原因产生的滞后动作导致继电器的灵敏度下降而直接影响电路的灵敏度,进而影响电源的灵敏度;其二,当逆变模块的数量增加时,控制电路会变得尤其复杂,在可靠性较强,在抗干扰能力和驱动负载能力等方面显得尤为不足;其三,在长期使用的过程中,由于继电器动作是机械动作触点开闭时存在机械磨损,继电器的数量越多时损坏的概率越大,某一继电器不能动作将会导致整个电路完全失控,从而导致电源出现严重故障。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逆变模块的串并联切换电路结构,该电路结构能够提高电源响应速度、简化电路结构、降低电路成本,且可靠性、抗干扰能力和驱动负载能力更强。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逆变模块的串并联切换电路结构,所述电路包括相位控制电路、逆变模块输出接口控制电路和两个逆变模块,其中:
所述相位控制电路包括电压跟随器U1、电压反相器U2、继电器S1;所述逆变模块输出接口控制电路包括继电器S2、继电器S3,具体连接关系为:
串联时,交流控制信号接入电压跟随器U1,通过电压跟随器U1后接入第一逆变模块1,同时所述电压跟随器U1通过电压反相器U2与继电器S1相连接后接入第二逆变模块2,此时电压反相器U2接入电路;第一逆变模块1的N端与第二逆变模块2反相后的L端连接,第一逆变模块1的L端与电源输出的L端相连接,第二逆变模块2的N端通过继电器S2后与电源输出N端相连接,电源的输出为第一逆变模块1的L端与第二逆变模块2的N端;
并联时,交流控制信号接入电压跟随器U1,通过电压跟随器U1后接入第一逆变模块1,同时所述电压跟随器U1直接与继电器S1相连接后接入第二逆变模块2,此时电压反相器U2不接入电路;第一逆变模块1的L端通过继电器S2与第二逆变模块2的L端连接,且第一逆变模块1的L端与电源输出的L端相连接;第一逆变模块1的N端与第二逆变模块2的N端连接,第二逆变模块2的N端通过继电器S3后与电源输出N端相连接,电源的输出为第一逆变模块1和第二逆变模块2并联后的L端,以及第一逆变模块1和第二逆变模块2并联后的N端。
所述继电器采用电子开关器件来替换。
由上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看出,上述电路结构能够提高电源响应速度,简化电路结构,降低电路成本,且可靠性、抗干扰能力和驱动负载能力更强,当逆变模块的数量增加时,本申请所呈现的效果更佳明显,从而显著提升电源整体性能,具有广阔的使用价值和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大华无线电仪器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北京大华无线电仪器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207757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