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热管理测试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922096837.1 | 申请日: | 2019-11-29 |
公开(公告)号: | CN210926210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03 |
发明(设计)人: | 聂永福;朱红;蒋旭吟;陶玉鹏;曾祥兵 | 申请(专利权)人: |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10/42 | 分类号: | H01M10/42;H01M10/613;H01M10/615;H01M10/617;H01M10/625;H01M10/63;G01R31/36;G01R31/396 |
代理公司: | 芜湖安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07 | 代理人: | 赵中英 |
地址: | 241009 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动汽车 动力电池 管理 测试 系统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热管理测试系统,包括充放电设备、温度箱、冷热水设备、介质循环管路,动力电池包放置在温度箱内,所述充放电设备与动力电池包的充放电接口连接;所述冷热水设备通过介质循环管路与动力电池包的冷热水端口连接;在靠近电池包冷热水端口处的介质循环管路上设置循环切换系统,用于控制切换冷热水设备经介质循环管路连通电池包形成工作循环回路或冷热水设备输出端经介质循环管路连通冷热水设备的输入端形成自循环回路。本技术方案解决了电池系统热管理测试时,初始阶段冷却介质的温度与所需模拟工况不符的问题,使得测试更加准确可靠。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动力电池测试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热管理测试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能源需求进一步提高,新能源技术的呼声越来越高,发展电动汽车已是大势所趋。电池作为电动汽车的核心部分,电池的性能和使用寿命直接决定了电动汽车的性能和成本。
锂离子动力电池因寿命长、自放电率低、比功率高、能量密度大和无污染等优点,成为电动车辆主要使用的动力电池。但是锂离子电池放电存在一个最优温度区间问题,当电池温度太高或太低时,超出它的允许工作温度范围,会导致放电能力急剧下降,甚至不允许放电。在实际的放电过程中,由于热量累积导致电池温度不断上升,为了保证电池的正常工作,需要采取辅助降温措施。
电池系统开发过程中,会模拟整车的运行工况,进行台架的热管理测试验证,在电池包充放电的同时,提供循环介质进行冷却。通常的测试方案,电池包放置在温度箱内,与充放电设备进行电气连接,并与冷热水设备进行循环管路连接。冷热水设备和大部分连接管路位于大气环境中。测试开始时,启动充放电设备,同时冷热水设备启动,连接管路内的介质开始循环。初始时连接管路内的介质温度与环境温度相同,而且连接管路的有相当的长度,内部储存的介质量较多,在循环开始后,进入电池包内的介质并非模拟整车工况进行相似的温度变化,起始与设定值有相当大的差距,并且由于采集到的电池进口温度与冷热水设备水箱的温度不一致,更加大了系统调节的滞后,从而造成测试的不准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热管理测试系统,可以减少管道内的温度的差异造成的测试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热管理测试系统,包括充放电设备、温度箱、冷热水设备、介质循环管路,动力电池包放置在温度箱内,所述充放电设备与动力电池包的充放电接口连接;所述冷热水设备通过介质循环管路与动力电池包的冷热水端口连接;在靠近电池包冷热水端口处的介质循环管路上设置循环切换系统,用于控制切换冷热水设备经介质循环管路连通电池包形成工作循环回路或冷热水设备输出端经介质循环管路连通冷热水设备的输入端形成自循环回路。
所述循环切换系统包括阀门S1、阀门S2、阀门S3,所述介质循环管路包括第一管路、第二管路,所述第一管路用于连接电池包冷热水输入端口以及冷热水设备的输出端,所述第二管路用于连接电池包冷热水输出端口以及冷热水设备的输入端,所述阀门S1设置在第一管路上且设置位置为靠近电池包冷热水输入端口处;所述阀门S2设置在第二管路上且设置位置为靠近电池包冷热水输出端口处;所述阀门S3的一端连接在阀门S1与冷热水设备输出端之间的管道上且连接位置靠近阀门S1;阀门S3的另一端连接在阀门S2与冷热水设备输入端之间的管道上且连接位置靠近阀门S2。
所述阀门S1、阀门S2、阀门S3为手动阀门。
所述阀门S1、阀门S2、阀门S3为电动阀门,所述阀门S1、S2、S3分别连接阀门控制系统,用于实现对电动阀门S1、S2、S3的开启关闭。
所述阀门控制系统包括阀门控制器、触控屏,所述触控屏与阀门控制器连接,所述阀门控制器分别连接阀门S1、阀门S2、阀门S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209683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