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便于调节的汽车垂直尾翼有效
申请号: | 201922098776.2 | 申请日: | 2019-11-29 |
公开(公告)号: | CN212605502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26 |
发明(设计)人: | 曲景渊 | 申请(专利权)人: | 曲景渊 |
主分类号: | B62D35/00 | 分类号: | B62D3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盛凡智荣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16 | 代理人: | 张塨 |
地址: | 116000 辽宁省大***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便于 调节 汽车 垂直 尾翼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便于调节的汽车垂直尾翼,包括设置在汽车后部的尾翼本体,汽车后部开设有用于容纳尾翼本体的容纳部,容纳部上铰接设有盖板,盖板的内侧连接伸缩杆一,伸缩杆一的端部固定在容纳部内,尾翼本体铰接连接在盖板的外侧,尾翼本体的一侧与盖板之间固定设有伸缩杆二,汽车内安装有速度表、过弯角度表、汽车重量表、数据处理器,伸缩杆一、伸缩杆二与汽车内的数据处理器相连接,数据处理器与速度表、过弯角度表、汽车重量表相连接。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在直线行驶时使汽车运行平稳,保持固有姿态前行;在过弯时,将尾翼向汽车内侧方向偏转合理角度,增加汽车内侧下压力,使汽车重心回移,降低侧滑或侧翻的危险性。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零部件技术领域,具体是指一种便于调节的汽车垂直尾翼。
背景技术
汽车尾翼,也叫扰流板,属于汽车空气动力套件中的一部分。车在行驶过程中会遇到空气阻力,这种阻力可分为纵向、侧向和垂直上三个方面的作用力,并且空气阻力与车速的平方成正比,所以车速越快,空气阻力就越大。一般情况,当车速超过60km/h,空气阻力对汽车的影响表现得就非常明显了。为了有效地减少并克服汽车高速行驶时空气阻力的影响,人们设计了汽车尾翼,其作用就是使空气对汽车产生第四种作用力。即对地面的附着力,它能抵消一部份升力,控制汽车上浮,减小风阻影响,使汽车能紧贴着道路行驶,从而提高行驶的稳定性。因此很多人会选择在汽车尾部安装尾翼,尾翼不仅对汽车的行驶平稳性有很大的帮助,还具有装饰汽车,增加汽车外表美感的效果。
空气动力学翼板采用“反”机翼原理设计,在汽车高速行驶时能提供一定的下压力来平衡车尾部分的升力,提高车辆抓地力,使车辆运行更稳定。但是现有的汽车尾翼通常是横向尾翼,只起到增加汽车下压力的作用,在汽车高速直线行驶时,运行不稳,过弯易侧滑、侧翻。例如保时捷帕拉梅拉、奥迪A7、特斯拉MODEL X等车型,它们会在车辆高速行驶时,将收回的汽车尾翼升起,从而提升了整车的稳定性,但以上案例并未解决汽车过弯时的不稳定性,其中帕加尼汽车实现了横向可左右调节尾翼,但该设计在增加汽车下压力的同时,却因为横向尾翼的存在,使汽车高速行驶时在尾翼处形成横向风阻。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以上技术缺陷,提供一种便于调节的汽车垂直尾翼,解决汽车高速运行不稳,过弯易侧滑、侧翻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为:一种便于调节的汽车垂直尾翼,包括设置在汽车后部的尾翼本体,所述汽车后部开设有用于容纳尾翼本体的容纳部,容纳部上铰接设有盖板,所述盖板的内侧连接伸缩杆一,伸缩杆一的端部固定在容纳部内,所述尾翼本体铰接连接在盖板的外侧,尾翼本体的一侧与盖板之间固定设有伸缩杆二,汽车内安装有速度表、过弯角度表、汽车重量表、数据处理器,所述伸缩杆一、伸缩杆二与汽车内的数据处理器相连接,所述数据处理器与速度表、过弯角度表、汽车重量表相连接。
作为改进,所述伸缩杆采用液压杆或气压杆。
作为改进,所述伸缩杆一、伸缩杆二与汽车内的数据处理器通过无线信号连接。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的优点在于:在汽车直线行驶时,尾翼凸起于车身,尾翼凸起的结构使汽车尾部形成扰流,让汽车整体向下产生下压力,使汽车运行平稳,保持固有姿态前行;在汽车过弯时,通过数据处理器对车速、转角、车重的计算,从而将尾翼向汽车内侧方向偏转合理角度,增加汽车内侧下压力,将整拉回平衡状态,从而使汽车重心回移,以及增加内侧轮胎与地面摩擦力,极大地降低了汽车在弯道行驶时侧滑或者侧翻的危险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便于调节的汽车垂直尾翼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控制原理框图。
如图所示:1、尾翼本体,2、盖板,3、伸缩杆一,4、伸缩杆二,5、容纳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曲景渊,未经曲景渊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209877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