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篷布加工用模温机有效
申请号: | 201922102476.7 | 申请日: | 2019-11-27 |
公开(公告)号: | CN211195241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07 |
发明(设计)人: | 王永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博新新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32B37/06 | 分类号: | B32B37/06;B32B37/00 |
代理公司: | 济南千慧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企业) 37232 | 代理人: | 左建华 |
地址: | 271600 山东省泰安***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篷布 工用 模温机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篷布加工用模温机,包括加热辊,加热辊铰接设置在底座上,加热辊的表面适于发散热量,以加热布料;第一导向辊和第二导向辊,第一导向辊和第二导向辊设置在加热辊的上方,且设置在加热辊的轴向两侧位置,第一导向辊和第二导向辊铰接设置在支架上,支架和底座相连;布料沿第一导向辊或第二导向辊向下绕过加热辊设置,第一导向辊和第二导向辊之间的径向距离可发生变化,使布料进入和离开加热辊的两个相切点发生变化。本实用新型对加热辊两侧的导辊进行合理改进,将两个导辊设置到加热辊的上方位置,相比现有结构中,改进后的两个导辊之间的间距有效缩短,有效提高了布料和加热辊之间的接触面积,提高了加热辊热量的利用效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篷布加工用模温机。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布料的复合加工过程中,需要使布料沿导向辊运动,其中,为了提高布料的复合效果,需要使用到加热辊对布料加热,以保证布料的质量,但因为加热辊的使用需要配合其他导辊,使布料充分接触加热辊完成加热动作,但现有的加热辊及导辊布置方式存在缺陷,如附图2所示,现有加热辊前后的导辊位于加热辊的下部,使布料从加热辊的上部表面经过,但因为加热辊和导辊受到安装空间的限制,导致布料和加热辊的接触面积不够充分,使加热辊的热量散失较多、利用率不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篷布加工用模温机,其结构设计合理,对加热辊两侧的导辊进行合理改进,将两个导辊设置到加热辊的上方位置,相比现有结构中,改进后的两个导辊之间的间距有效缩短,有效提高了布料和加热辊之间的接触面积,提高了加热辊热量的利用效率,节约能源,而且两个导辊位置改变后使整个模温机的空间得到释放,方便后续对导辊及加热辊进行拆装维修,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篷布加工用模温机,包括:
加热辊,所述加热辊铰接设置在底座上,所述加热辊的表面适于发散热量,以加热布料;
第一导向辊和第二导向辊,所述第一导向辊和第二导向辊设置在所述加热辊的上方,且设置在加热辊的轴向两侧位置,所述第一导向辊和第二导向辊铰接设置在支架上,所述支架和底座相连;
所述布料沿第一导向辊或第二导向辊向下绕过所述加热辊设置,所述第一导向辊和第二导向辊之间的径向距离可发生变化,使布料进入和离开加热辊的两个相切点发生变化,以调整布料与加热辊的接触面积。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导向辊和第二导向辊关于所述加热辊的中轴线对称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导向辊和第二导线辊的两端经轴承座和支架相连,所述轴承座经螺栓和所述支架相连,所述支架沿加热辊的径向设有多个螺栓孔,使轴承座相对支架位置可调,以调整第一导向辊和第二导向辊之间的间距,使得布料和加热辊的接触面积发生变化。
进一步的,所述支架和所述底座活动连接,所述支架相对底座的高度可调,以调整布料和加热辊相切位置。
进一步的,所述支架沿竖直方向设有定位孔,所述支架穿过底座设置,所述底座设有和定位孔相配合的螺栓。
进一步的,所述加热辊设为电磁加热辊。
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结构的有益效果是,其结构设计合理,对加热辊两侧的导辊进行合理改进,将两个导辊设置到加热辊的上方位置,相比现有结构中,改进后的两个导辊之间的间距有效缩短,有效提高了布料和加热辊之间的接触面积,提高了加热辊热量的利用效率,节约能源,而且两个导辊位置改变后使整个模温机的空间得到释放,方便后续对导辊及加热辊进行拆装维修。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背景技术记载的现有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博新新材料有限公司,未经山东博新新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210247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能够远程控制的水肥一体化系统
- 下一篇:水面自动垃圾回收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