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导热与散热一体化平板热管有效
申请号: | 201922104039.9 | 申请日: | 2019-11-29 |
公开(公告)号: | CN211527184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18 |
发明(设计)人: | 李洋;李羽白;白敏丽;吕继组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连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F28D15/04 | 分类号: | F28D15/04;F28F13/18;F28F21/08 |
代理公司: | 大连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21200 | 代理人: | 温福雪;侯明远 |
地址: | 116024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导热 散热 一体化 平板 热管 | ||
1.一种导热与散热一体化平板热管,其特征在于,该导热与散热一体化平板热管包括平板壳体(1)、吸液芯(2)、冷凝器(5)以及充液管(13),其中:
所述的平板壳体(1)的上下内表面具有阵列的微米尺寸凸起结构,整体包裹在导热与散热一体化平板热管外部;
所述的平板壳体(1)上设有连通其内部的孔,充液管(13)通过孔固定连接于平板壳体(1)上;
所述的吸液芯(2)为前后开口结构,其外表面紧贴平板壳体(1)的内表面,且吸液芯(2)的上下内表面设有一体结构的上下侧的凸台结构(3),吸液芯(2)的左右内表面设有一体结构的左右侧的凸台结构(4);
所述的冷凝器(5)设置于吸液芯(2)的空腔中,其上下外表面为一体结构的肋片结构(11),肋片结构(11)与上下侧的凸台结构(3)相接触;冷凝器(5)包括上盖板(6)、分液板(7)和下盖板(8),分液板(7)位于上盖板(6)和下盖板(8)之间,将冷凝器(5)分为上下两个独立的腔室,并形成冷却工质入口(9)和冷却工质出口(10);分液板(7)上开有通孔(12),实现上下腔室间冷却工质的流通;上盖板(6)和下盖板(8)结构一致,其部开设有蛇形半封闭槽道结构,供冷却工质流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热与散热一体化平板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平板壳体(1)的材质为铜基材质,其内表面涂有一层纳米厚度的超亲水涂层。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导热与散热一体化平板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吸液芯(2)为单一的毛细、烧结的铜粉结构,其具有超亲水特性。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导热与散热一体化平板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下侧的凸台结构(3)和左右侧的凸台结构(4)的截面为矩形、梯形、三角形或半圆形。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导热与散热一体化平板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下侧的凸台结构(3)和左右侧的凸台结构(4)的截面为矩形、梯形、三角形或半圆形。
6.根据权利要求1、2或5所述的导热与散热一体化平板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肋片结构(11)表层具有超疏水涂层,超疏水涂层为接触角大于150度的特氟龙涂层。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导热与散热一体化平板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肋片结构(11)表层具有超疏水涂层,超疏水涂层为接触角大于150度的特氟龙涂层。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导热与散热一体化平板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肋片结构(11)表层具有超疏水涂层,超疏水涂层为接触角大于150度的特氟龙涂层。
9.根据权利要求1、2、5、7或8所述的导热与散热一体化平板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冷凝器(5)为铜基材质。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导热与散热一体化平板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冷凝器(5)为铜基材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理工大学,未经大连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2104039.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