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压力可控式安全型止血带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22114049.0 | 申请日: | 2019-11-29 |
公开(公告)号: | CN212326504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12 |
发明(设计)人: | 陈娟;梁培荣;张芳;成永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B17/135 | 分类号: | A61B17/135 |
代理公司: | 苏州言思嘉信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385 | 代理人: | 徐永雷 |
地址: | 215025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压力 可控 安全 止血带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压力可控式安全型止血带装置,包括加压主机、连接管路和充气式加压束带,其特征在于:充气式加压束带包括束带本体,束带本体采用无弹性柔软材料制成,束带本体两端设有连接件,束带本体两端之间通过连接件相互连接而构成环形结构;束带本体内设有若干个相互独立的条形囊腔,若干个条形囊腔均沿着束带本体的长度方向设置且相互平行;每个条形囊腔均设有独立的进气通路与连接管路相连接,在进气通路上设置有压力开关,压力开关用于感受其对应的条形囊腔内的实际压力值和用于控制其所在的进气通路的闭合或开放。本实用新型能够准确把控扎紧的松紧度,避免因护士本身经验层次不足而导致操作失误,避免给患者造成的不适和痛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加压止血用具,具体地说是一种压力可控式安全型止血带装置,属于医用器械设计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止血带止血是目前常用的且简单有效的止血方法,它通过压迫血管阻断血行来达到止血目的。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止血带一般是简单的皮条止血带,其操作方便,可反复使用。但皮条止血带在临床使用时,护士只能根据临床经验来掌控皮条止血带扎紧时的松紧程度,以便于静脉穿刺。由于不同的护士本身经验层次不均,此种过于依赖经验的止血带容易造成患者痛苦。如有些老人的皮肤随着年龄的增长会失去弹性变脆,扎的过紧会导致皮肤局部淤青,压红不退;有些老人的感官知觉已有所欠缺,不能及时感觉到不适,长时间紧扎会导致缺血。而对于儿童患者来说,其表达能力特殊性,如果止血带松紧度把控不好,会导致静脉不充盈,穿刺失败。但束扎的过紧又加大了儿童疼痛感,从而不配合穿刺,加大穿刺的难度。另外,临床中因为止血带未及时从病人身上取走而引发的医疗事故很多,造成的后果很严重,其中有截肢,甚至因肢端坏死感染致死。
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能够能够让扎紧压力可控可调,具有超时间报警功能的止血带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压力可控式安全型止血带装置,其结构巧妙,设计合理,使用方便,能够准确把控扎紧的松紧度,避免因护士本身经验层次不足而导致操作失误,避免给患者造成的不适和痛苦。
按照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压力可控式安全型止血带装置,包括加压主机、连接管路和充气式加压束带,加压主机的充气口通过连接管路与充气式加压束带的进气口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充气式加压束带包括束带本体,所述束带本体采用无弹性柔软材料制成,束带本体两端设有连接件,束带本体两端之间通过连接件相互连接而构成环形结构,以围绕束扎在患者的肢体上;所述束带本体内设有若干个相互独立的条形囊腔,若干个所述条形囊腔均沿着束带本体的长度方向设置且相互平行;每个条形囊腔均设有独立的进气通路与所述连接管路相连接,在进气通路上设置有压力开关,所述压力开关用于感受其对应的条形囊腔内的实际压力值和用于控制其所在的进气通路的闭合或开放;所述加压主机包括主机壳体和安装在主机壳体上的电源、可编程控制器、充气泵、电源开关和调节模块;所述电源经电源开关与可编程控制器、调节模块和充气泵分别连接,所述可编程控制器与压力开关、调节模块和充气泵分别连接,压力开关将感受的压力值发送给可编程控制器,可编程控制器将接收的压力值与调节模块设定的压力值进行比较,以决定压力开关的闭合与开放和充气泵的动作,所述充气泵的充气口通过连接管路与各条形囊腔的进气通路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调节模块包括加压按键和减压按键,所述加压按键和减压按键均安装在主机壳体壁上,加压按键和减压按键分别与可编程控制器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主机壳体上安装有显示屏,所述显示屏与可编程控制器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主机壳体上还设置有超时报警器和复位键,所述超时报警器与复位键连接,所述复位键与可编程控制器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无弹性柔软材料为棉、麻、丝、化纤等无弹性织物。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充气式加压束带两端的连接件为粘扣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未经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211404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市政道路排水系统的侧石排水结构
- 下一篇:智能全身锻炼辅助轮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