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太阳能振频式杀虫灯有效
申请号: | 201922115895.4 | 申请日: | 2019-12-02 |
公开(公告)号: | CN210987835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14 |
发明(设计)人: | 魏长宾;乔健;杜丽清;李甜子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M1/04 | 分类号: | A01M1/04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华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45 | 代理人: | 高宁馨 |
地址: | 524091 ***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太阳能 振频式 杀虫 | ||
本实用新型属于杀虫灯领域,尤其是一种太阳能振频式杀虫灯,针对现有的杀虫装置往往由于诱虫灯无法将光线投射到范围更广的地方,因此无法诱使更多的害虫前来,导致杀虫效果不够好,所以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的问题,现提出如下方案,其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顶部固定安装有支撑柱,支撑柱的顶部固定安装有嵌入板,嵌入板的顶部固定安装有太阳能电池板,支撑柱上开设有螺纹槽,支撑柱的外侧设置有固定板,固定板上开设有通孔。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能够快速方便的对杀虫灯主体进行上下高度调节的时候,还能够对杀虫灯主体进行转动,提高了杀虫灯主体光线投射的范围,可以诱使更多的害虫前来,杀虫效果好。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杀虫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太阳能振频式杀虫灯。
背景技术
申请号为:2016212553601.4公开了一种太阳能频振式杀虫灯,包括太阳能电池板、支柱和频振式杀虫灯,太阳能电池板固定于支柱的顶端,频振式杀虫灯包括灯罩、灯座和灯体,灯体的四周设置有电网,灯体位于灯罩和底座之间,一端与灯罩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底座固定连接;支柱上固定有第一固定支架和第二固定支架,底座与第二固定支架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支架安装有湿度开关和电动升降杆,所述电动升降杆与所述灯罩固定连接;所述太阳能电池板通过湿度开关分别与所述电网、灯体和电动升降杆电连接;所述灯体为LED灯串。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太阳能频振式杀虫灯,在遇到下雨天气时,湿度开关断开电网与LED灯串的电源,防止电网短路;
现有的杀虫装置往往由于诱虫灯无法将光线投射到范围更广的地方,因此无法诱使更多的害虫前来,导致杀虫效果不够好,所以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现有的杀虫装置往往由于诱虫灯无法将光线投射到范围更广的地方,因此无法诱使更多的害虫前来,导致杀虫效果不够好,所以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太阳能振频式杀虫灯。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太阳能振频式杀虫灯,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顶部固定安装有支撑柱,支撑柱的顶部固定安装有嵌入板,嵌入板的顶部固定安装有太阳能电池板,支撑柱上开设有螺纹槽,支撑柱的外侧设置有固定板,固定板上开设有通孔,通孔的一侧内壁上固定安装有螺纹块,且螺纹块与螺纹槽螺纹连接,固定板的一侧固定安装有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第一支撑板的底部开设有放置槽,第二支撑板的顶部开设有安装槽,安装槽内滑动安装有安装块,安装块的顶端延伸至第二支撑板的上方并固定安装有杀虫灯主体,杀虫灯主体的顶端固定安装有放置块,且放置块的顶端与放置槽相卡装,螺纹块通过与螺纹槽螺纹连接带动固定板进行转动。
优选的,所述支撑柱的外侧滑动套设有轴承座,轴承座的底部开设有环形槽,环形槽内滑动安装有环形块,环形槽的侧壁上开设有两个环形限位槽,环形块的侧壁上固定安装有两个限位块,且两个限位块分别与相对应的环形限位槽滑动连接,限位块对环形块进行限位。
优选的,所述底座的顶部开设有移动槽,移动槽内滑动安装有移动块,移动块上转动安装有倾斜设置的转动杆,转动杆的顶端与环形块转动连接,移动槽的一侧内壁上开设有转动槽,移动槽的另一侧内壁上开设有电机槽,移动块的移动通过转动杆带动环形块进行移动。
优选的,所述电机槽内固定安装有电机,转动槽和移动槽内转动安装有同一个丝杆,丝杆的一端贯穿移动块并与移动块螺纹连接,丝杆的另一端延伸至电机槽内并与电机的输出轴固定连接,电机的输出轴带动丝杆进行转动。
优选的,所述移动块上开设有定位孔,定位孔内滑动安装有定位杆,定位杆的一端延伸至移动块的外侧并与支撑柱固定连接,定位杆的另一端延伸至移动块的外侧并固定安装有挡板,且挡板的底端与底座的顶部固定连接,定位杆对移动块进行限位。
优选的,所述放置块上开设有螺纹孔,螺纹孔与放置槽相连通,螺纹孔内螺纹连接有螺丝,放置块的一侧开设有卡槽,且螺丝的一端与卡槽螺纹卡装,螺丝和螺纹卡槽相卡装对杀虫灯主体进行固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未经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211589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