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板状天线支架有效
申请号: | 201922118777.9 | 申请日: | 2019-12-02 |
公开(公告)号: | CN210778931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16 |
发明(设计)人: | 郭亮;潘亚嘉;袁艳平;张祖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南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Q1/08 | 分类号: | H01Q1/08;H01Q1/36 |
代理公司: | 成都点睛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32 | 代理人: | 葛启函 |
地址: | 610031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天线 支架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板状天线支架,属于机构设计技术领域。底座为长条板式结构,椭圆盘长轴方向的两侧均设有通孔,与尾部板式电机座平行设置连杆支座,减速电机输出轴穿过所述的轴孔并通过联轴器与第一连杆的直角轴连接;第一连杆为向内两折的矩形杆件,前端与第二连杆的尾端铰接;第二连杆的前端与第三连杆的尾端铰接;第一板支座的转轴与第一连杆中段通孔铰接固定,类扇形的第一板状天线的外侧弧形边与第一板支座固结,第一板状天线的右侧直边与弧形边的交接处设有左半铰链;第二板状天线的左侧直边与弧形边的交接处设有右半铰链;第三连杆为向内单折结构,前端设有固定的第二板支座,第三连杆的尾端、第二连杆的前端通过支杆的端部铰接。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机构设计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虽然现在世界上的绝大多数地区都有较强的信号覆盖,但是在人烟稀少的区域如:荒漠、雪山、原始森林等地区接收到卫星信号的难度较高。在这些地区被困的人通过手机等通讯设备向外界求救成功的可能小,如果使用板状天线则接收信号这可以大幅度提高获救的可能。板状天线具有增益高、扇形区方向图好、后瓣小、密封性能可靠以及使用寿命长的优点,被广泛用于室外信号的传播。
关于板状天线的研究有很多,大多数关于用电学和控制的方法来增强天线的性能或者其他问题,但它们都不涉及通过增大接收面来增强接收性能。如中国专利申请号为03810786.4所公开的“便携式无线设备天线”,其为了避免常用内置天线对人体的辐射危害,使用板形天线的方向性发射和接受的特性而降低辐射对人体的影响;又如中国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号为2018103983900所公布的“一种便于调节角度的板状天线”,通过一定机构调节板形天线的角度以恢复其原本的接收性能。通常接收面积较大的板状天线的接收信号的能力越强,但越大的板状天线的移动性和携带性越差,不利于偏远地区移动通信。因此如何提高大面积板形天线的可携带性是一个值得研究课题,因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板状天线支架。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板状天线支架,它能有效地解决板状天线的便携性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板状天线支架,包括底座、减速电机和板状天线,底座为长条板式结构,前端端部为椭圆盘,椭圆盘长轴方向的两侧均设有通孔,尾部的板式电机座垂直设置且并排设有两个贯通的轴孔,与板式电机座平行设置连杆支座,减速电机肩部通过螺钉与电机座固定,其输出轴穿过所述的轴孔并通过联轴器与第一连杆的直角轴连接;第一连杆为向内两折的矩形杆件,尾端设有向外90°的直角轴,前端与第二连杆的尾端铰接;第二连杆的前端与第三连杆的尾端铰接;第一板支座的转轴与第一连杆中段通孔铰接固定,类扇形的第一板状天线的外侧弧形边与第一板支座固结,第一板状天线的右侧直边与弧形边的交接处设有左半铰链;第二板状天线的左侧直边与弧形边的交接处设有右半铰链,其弧形边与第二连杆中段的第一板支座固结;第三连杆为向内单折结构,前端设有固定的第二板支座,第三板状天线通过第二板支座固定;第三连杆的尾端、第二连杆的前端通过支杆的端部复合铰接。
所述支杆的尾端与支杆座固定,支杆座底部轴心设有圆柱,圆柱通过轴承与底座端部的椭圆盘两侧的通孔固定。
所述第一板支座通过螺栓与第二板状天线固定,第二板状天线的右角通过螺栓与左半铰链连接,左半铰链与右半铰链通过轴芯和轴帽连接。
所述第一连杆前端与第二连杆尾端通过轴芯和轴帽连接,轴芯为三段阶梯轴式结构,其中间段长度略大于待连接件的厚度,其直径最小的轴段上有螺纹,与轴帽的通过螺纹配合。
所述第一连杆与第一板状天线之间具有夹角,在完全展开时夹角大于0度,在完全折叠时夹角小于180度。
第三连杆前部铰接有第二板支座,第三板状天线通过螺栓与第二板支座固定。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与原理,以装置的右半部分为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南交通大学,未经西南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211877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