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散热型铜合金线材组合式成型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22136509.X | 申请日: | 2019-12-03 |
公开(公告)号: | CN211839602U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03 |
发明(设计)人: | 刘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鑫同燊电工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C37/04 | 分类号: | B21C37/04;B21B1/18;B21C1/02;B21C9/00;B21C47/04 |
代理公司: | 新余市渝星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6124 | 代理人: | 何国强 |
地址: | 225800 江苏省扬***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散热 铜合金 线材 组合式 成型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散热型铜合金线材组合式成型装置包括:绕线轮、铜合金线材、轧辊组、机架、拔拉机构、收线机构、散热机构和连接机构。所述散热机构位于收线机构的一侧表面,所述散热机构包括通风环,所述收线机构的顶端表面设置有转轮,所述通风环位于转轮的一侧表面,所述通风环的一侧表面开设有第一卡槽,所述转轮的一侧表面开设有通风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散热型铜合金线材组合式成型装置通过设置的通风环,有效避免了生产出来的高温线材散热效果差,提高了运输便捷性,通过设置的固定销,有效避免了滚轮上的轴承座在安装时使用螺丝固定方式,节省人力成本,便于定位组件拆卸与安装。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线材成型装置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散热型铜合金线材组合式成型装置。
背景技术
铜合金是以纯铜为基体加入一种或几种其他元素所构成的合金。纯铜呈紫红色,又称紫铜。纯铜密度为8.96t/m3,熔点为1083℃,具有优良的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和耐蚀性。主要用于制作发电机、母线、电缆、开关装置、变压器等电工器材和热交换器、管道、太阳能加热装置的平板集热器等导热器材。常用的铜合金分为黄铜、青铜和白铜3大类。铜合金由于具有高的导电导热性能、高耐腐蚀性和易加工性等特点,被广泛用于电力、电子、通讯、交通运输、化工、机械和航空航天等领域,在人类生活和国民经济中起着巨大的作用。
如授权公告号为CN201520539857.0的实用新型所公开的一种铜合金线材组合式成型装置,其虽然实现了增强铜合金线材力学性能和提高铜合金线材生产效率的效果,但是在使用时生产出来的线材温度高,散热效果差,给运输带来困难,还有定位轮组的滚轮在安装上通常使用螺栓固定方式,费时费力的问题,为此我们提出一种散热型铜合金线材组合式成型装置。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散热型铜合金线材组合式成型装置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散热型铜合金线材组合式成型装置,解决了生产出来的线材温度高,散热效果差,给运输带来困难,还有位于定位轮组的上滚轮上的轴承座在安装上通常使用螺栓固定方式,费时费力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散热型铜合金线材组合式成型装置,包括:绕线轮、铜合金线材、轧辊组、机架、拔拉机构、收线机构、散热机构和连接机构,所述散热机构位于收线机构的一侧表面,所述散热机构包括通风环,所述收线机构的顶端表面设置有转轮,所述通风环位于转轮的一侧表面,所述通风环的一侧表面开设有第一卡槽,所述转轮的一侧表面开设有通风孔,所述通风环的一侧内表面开设有第一滑槽,所述转轮的一侧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滑条,所述转轮的一侧表面开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的外部设置有卡扣,所述安装槽与卡扣的连接处设置有第二弹簧,所述轧辊组位于机架的顶端表面,所述机架的顶端表面处于轧辊组的一侧设置有定位组件,所述机架位于拔拉机构的一侧,所述收线机构位于拔拉机构的另一侧,所述机架的一侧设置有绕线轮,所述绕线轮的一侧表面设置有铜合金线材。
优选的,所述连接机构位于定位组件的一侧表面,所述连接机构包括固定销,所述定位组件的一侧表面设置有滚轮,所述滚轮的一侧表面开设有凹槽,所述滚轮的内部贯穿有轴承,所述轴承的一侧表面固定连接有轴承座,所述轴承座的一侧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二滑条,所述第二滑条的一侧表面开设有第二卡槽,所述定位组件的一侧表面开设有第二滑槽,所述定位组件的内部设置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的一侧表面与定位组件的一侧内表面连接处设置有第一弹簧,所述连接板的另一侧表面固定连接有卡块,且卡块位于第二卡槽的内部。
优选的,所述滚轮设置有两组,且铜合金线材贯穿于凹槽。
优选的,所述第一滑条设置有两组,且第一滑条对称连接于转轮的一侧表面。
优选的,所述第一滑槽设置有两组,且第一滑槽对称开设于通风环的一侧内表面。
优选的,所述卡块设置有两组,且卡块对称连接于连接板的一侧表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鑫同燊电工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江苏鑫同燊电工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2136509.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