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化工原料用混合机构有效
申请号: | 201922156830.4 | 申请日: | 2019-12-05 |
公开(公告)号: | CN211133736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31 |
发明(设计)人: | 陈章满;陈素清 | 申请(专利权)人: | 永春县本浩机械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F7/32 | 分类号: | B01F7/32;B01F15/02 |
代理公司: | 六安市新图匠心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39 | 代理人: | 朱小杰 |
地址: | 362600 福建省泉***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化工原料 混合 机构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化工原料用混合机构,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对称设置的第一支杆,两个所述第一支杆的顶部之间固定连接有支座,所述支座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固定箱,所述固定箱的底部内壁固定安装有搅拌箱,所述固定箱的两内侧壁之间固定连接有横杆,所述横杆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电动缸,所述电动缸的输出端贯穿横杆且固定连接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电机,所述固定板的底部固定连接有位于电机两侧的对称设置的固定杆。本实用新型通过电机和电动缸,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强了化工原料的混合效率,此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化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化工原料用混合机构。
背景技术
搅拌引起的主体对流扩散和涡流扩散,增加了不同液体间分子扩散的表面积减少了扩散距离,从而缩短了分子扩散的时间,若待混液体的粘度不高,可以在不长的搅拌时间内达到随机混合的状态,若粘度较高,则需较长的混合时间,对于密度、成分不同、互不相溶的液体,搅拌产生的剪切作用和强烈的湍动将密度大的液体撕碎成小液滴并使其均匀地散到主液体中,搅拌产生的液体流动速度必须大于液滴的沉降速度,在实际生活中,现在的化工混合机的效率较低,不能够充分的将化工原料进行混合,降低了化工原料的使用效果,在混合的过程中,化工原料易沉降,不能够有效的进行混合,浪费了大量的化工原料,降低了工作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化工原料用混合机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化工原料用混合机构,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对称设置的第一支杆,两个所述第一支杆的顶部之间固定连接有支座,所述支座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固定箱,所述固定箱的底部内壁固定安装有搅拌箱,所述固定箱的两内侧壁之间固定连接有横杆,所述横杆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电动缸,所述电动缸的输出端贯穿横杆且固定连接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电机,所述固定板的底部固定连接有位于电机两侧的对称设置的固定杆,两个所述固定杆的底部之间固定连接有止位板,所述电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转动轴,所述转动轴贯穿止位板和搅拌箱且固定连接有第一横置搅拌杆和第二横置搅拌杆,所述第一横置搅拌杆与第二横置搅拌杆之间固定连接有多个竖置搅拌杆,所述第二横置搅拌杆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多个小搅拌软棒。
优选的,所述搅拌箱的底端开设有出料口,所述出料口连通有出料管,所述出料管上固定安装有第一阀门,所述底座上放置有位于出料管下方的接料盒。
优选的,所述搅拌箱上开设有进水口,所述进水口连通有贯穿固定箱侧壁的进水管,所述进水管上安装有第二阀门。
优选的,所述搅拌箱上开设有进料口,所述进料口连通有贯穿固定箱侧壁的进料管。
优选的,所述电动缸通过螺栓与横杆固定连接,且螺栓有四个。
优选的,所述底座上固定连接有位于两个第一支杆之间的第二支杆。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操作方便,通过电动缸的输出端带动固定板上下往复运动,进而使搅拌杆上下往复运动,与电机带动转动轴转动配合,形成多方位搅拌,使化工原料能够有效的混合,增加工作效率。
2,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第一支杆盒和第二支杆使装置在工作过程中能够更加稳定,增加工作的安全性。
3,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出料管并且在出料管上安装阀门,可以辅助配合产出更高质量的混合料。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提出的一种化工原料用混合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提出的一种化工原料用混合机构的正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永春县本浩机械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永春县本浩机械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215683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建筑施工用混料装置
- 下一篇:一种液压源负载自适应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