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高效自动真空吹塑机有效
申请号: | 201922163402.4 | 申请日: | 2019-12-06 |
公开(公告)号: | CN212124140U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11 |
发明(设计)人: | 秦冠琴;徐君达;徐洋;徐赟 | 申请(专利权)人: | 常州市小洋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C49/04 | 分类号: | B29C49/04;B29C49/64 |
代理公司: | 常州市华信天成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94 | 代理人: | 钱锁方 |
地址: | 2130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效 自动 真空 吹塑机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高效自动真空吹塑机,所述机体内底部安装有底座、吹气结构和真空泵,所述机体底部安装有旋转电机,所述旋转电机的输出端连接有旋转轴,所述旋转轴的另一端与所述旋转盘的底部中心位置相连接,所述旋转盘上安装有三组合模结构。本实用新型采用多工位操作,挤压装置连续出料,当一个合模结构完成合模后,下一个接着工作,能够提高生产效率;通过加热棒对进入空气压缩机中的空气进行加热,进而使吹塑机在对型坯吹塑时能够使型坯处于高温状态,方便型坯进行变形;真空泵能将动模、静模和密封板合成的空腔内的空气抽出,增大型坯内部和外部的压力差,进而使型坯能完全贴紧动模和静模的内壁,从而减少了不良品的出现。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高效自动真空吹塑机,属于吹塑机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吹塑也称中空吹塑,一种发展迅速的塑料加工方法。热塑性树脂经挤出或注射成型得到的管状塑料型坯,趁热(或加热到软化状态),置于对开模中,闭模后立即在型坯内通入压缩空气,使塑料型坯吹胀而紧贴在模具内壁上,经冷却脱模,即得到各种中空制品。有注射吹塑法和挤出吹塑法两种。前者第用挤压机或注射机把原料先成型得到熔融的型坯,再把它置于模肯,用压缩空气吹胀,使坯料紧贴模壁,冷却脱模后即得空心制品,如塑料瓶、桶、圆球等。后者系在挤压机前端装置吹塑口模,把挤出的熔融管坯用压缩空气吹胀成模管,冷却后折叠卷成双层平膜,如制造塑料袋或膜片。
但是现有的吹塑装置在使用时仍然存在如下缺陷:
1、常用的吹塑机大都是单工位结构,即一个模头对应一个合模结构和一套吹气结构,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挤出装置需要等待合模结构和吹气结构的的完成才能继续下个挤出程序,致使挤出装置无法连续工作,降低了挤出装置的利用率。
2、现有的吹塑装置在使用时通过空气压缩机吹出的空气是常温空气,其温度远低于型坯的表面温度,进而在对型坯进行吹塑加工时会对型坯造成急速的降温,进而使型坯在没有达到合适的形状时就冷却凝固,进而使生产的产品误差加大,同时现有的吹塑装置仅仅依靠高压空气使型坯变形,进而延长了型坯的变形时间,同时模具内还会残留部分空气,进而使产品误差加大。
针对这一弊端,提出了一种高效自动真空吹塑机,以解决上述提到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到的问题,现设计出一种高效自动真空吹塑机,采用多工位操作,挤压装置连续出料,当一个合模结构完成合模后,下一个接着工作,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和挤出装置的利用率;通过加热棒对进入空气压缩机中的空气进行加热,进而使吹塑机在对型坯吹塑时能够使型坯处于高温状态,方便型坯进行变形;真空泵能将动模、静模和密封板合成的空腔内的空气抽出,增大型坯内部和外部的压力差,进而使型坯能完全贴紧动模和静模的内壁,从而减少了不良品的出现,提高加工的精准度;旋转管的设置还能对注塑口的溢边进行处理。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采用如下技术方案达到:
一种高效自动真空吹塑机,包括机体,所述机体上方安装有支撑座,所述支撑座底部四角处安装有电动升降杆,所述电动升降杆与所述机体顶部固定连接,所述支撑座上方安装有挤压机,所述挤压机上安装有上料斗,所述挤压机一端连接有管坯成型模具,所述机体内底部安装有底座、吹气结构和真空泵,所述机体底部安装有旋转电机,所述旋转电机的输出端连接有旋转轴,所述旋转轴的另一端与所述旋转盘的底部中心位置相连接,所述旋转盘上安装有三组合模结构,所述合模结构位于所述管坯成型模具出口的正下方。
优选的,所述合模结构包括动模和静模,所述动模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活动板,所述活动板一侧的中心位置处安装有液压伸缩杆,所述液压伸缩杆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固定板,所述静模的另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二固定板,所述第一固定板另一侧四角位置处沿水平方向安装有四根支撑柱,所述活动板通过套管在所述四根支撑柱上滑动,所述第一固定板和所述第二固定板的底部均与所述旋转盘活动连接,所述动模一侧的四角位置处开设有定位槽,所述动模与所述动模相对的一侧安装有与所述定位槽相匹配的定位柱。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州市小洋汽车部件有限公司,未经常州市小洋汽车部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216340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可调式框架柱模板加固结构
- 下一篇:一种藻类的回收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