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适用于初期雨水径流分离的溢流截水沟有效
申请号: | 201922188108.9 | 申请日: | 2019-12-09 |
公开(公告)号: | CN212358519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15 |
发明(设计)人: | 丁昌龙;王喆;樊艳霞;张海珊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建筑上海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3F3/04 | 分类号: | E03F3/04;E03F5/10;E03F5/14 |
代理公司: | 上海申新律师事务所 31272 | 代理人: | 沈栋栋 |
地址: | 200062 上海市普陀***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适用于 初期 雨水 径流 分离 溢流 水沟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适用于初期雨水径流分离的溢流截水沟,属于初期径流污染控制技术领域。包括:设置在收水方向前侧的初期雨水沟和设置在收水方向后侧的溢流雨水沟,且截水沟为双层式设置,初期雨水沟设置在上层,溢流雨水沟设置在下层,且溢流雨水沟沿宽度方向的纵截面为“L”形设置,初期雨水沟的末端设置有初期雨水槽,初期雨水槽与污水排水管连通,溢流雨水沟的末端设置有溢流雨水槽,溢流雨水槽与雨水排水管连通。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适用于初期雨水径流分离的溢流截水沟,从源头削减进入水环境的污染物,缓解城市水环境恶化的状况。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初期径流污染控制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适用于初期雨水径流分离的溢流截水沟。
背景技术
目前,城市广场、路面、硬化铺装等不透水地面透水性差,同时,城市广场、路面、硬化铺装等场所又是面源污染物的主要来源,降雨过程中雨水径流携带的大量面源污染物通过雨水管渠系统进入城市水体,是造成城市水体水质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城市道路、广场等硬化路面交通负荷大,人流量高,污染源多,面源污染负荷产生强度大,应作为城市面源污染控制的重点对象,其中降雨初期雨水对道路形成了初期冲刷,其所形成的初期径流包含了大部分的道路污染物,研究结果表明,降雨径流初期20%径流雨水污染负荷占整场降雨的80%,将初期雨水径流与后期雨水径流剥离并单独处理,特别针对初期雨水径流进行处理,便能极大减少硬化路面面源污染量。
我国城市道路、广场等硬化路面大多采用截水沟及雨水篦子收纳雨水径流,降雨过程中雨水径流透过截水沟及雨水篦子直接进入市政雨水管道,大量面源污染物未经处理直接排入城市水体,带来严重环境污染。若能有效剥离雨水径流中污染源,并汇入市政污水管网进行集中处理,一方面可以极大削减排入城市水环境的污染物负荷量,改善城市水体水质;另一方又能充分利用市政污水处理系统污染物降解能力,不额外增加污染物处理成本,从而有效缓解甚至解决降雨过程初期雨水径流带来的城市面源污染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旨在提供一种适用于初期雨水径流分离的溢流截水沟,设置有双层沟体,初期雨水沟在上、溢流雨水沟在下,其中初期雨水沟的一侧设置有溢流堰,初期雨水沟的末端设置有初期雨水槽,溢流雨水沟的末端设置有溢流雨水槽。该溢流截水沟可以有效替代现有雨水截水沟及部分雨水篦子,溢流截水沟内的初期雨水沟可截留含有大量面源污染物的初期雨水并最终通过污水排水管排至市政污水管网,降雨中后期大流量雨水径流漫过溢流堰溢流至溢流雨水沟并最终排至市政雨水管网。一方面实现初期雨水与中后期雨水的分离,削减面源污染排放量,同时又不需要额外动力及设备消耗,另一方面又能充分利用市政污水处理系统污染物降解能力,不额外增加污染物处理成本,从而有效缓解甚至解决降雨过程初期雨水径流带来的城市面源污染问题。
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适用于初期雨水径流分离的溢流截水沟,包括设置在收水方向前侧的初期雨水沟和设置在收水方向后侧的溢流雨水沟,且截水沟为双层式设置,初期雨水沟设置在上层,溢流雨水沟设置在下层,且溢流雨水沟沿宽度方向的纵截面为“L”形设置,初期雨水沟的末端设置有初期雨水槽,初期雨水槽与污水排水管连通,溢流雨水沟的末端设置有溢流雨水槽,溢流雨水槽与雨水排水管连通。
上述的一种适用于初期雨水径流分离的溢流截水沟中,还具有这样的特征,初期雨水沟和溢流雨水沟的沟体上部均覆盖有雨水篦,雨水篦的开孔率不低于50%;初期雨水槽和溢流雨水槽的上部均覆盖有盖板。
上述的一种适用于初期雨水径流分离的溢流截水沟中,还具有这样的特征,初期雨水沟靠近收水方向前侧的侧壁为初期雨水沟沟壁,初期雨水沟靠近收水方向后侧的侧壁为溢流堰,溢流雨水沟的一侧壁亦为初期雨水沟沟壁,溢流雨水沟的另一侧壁为溢流雨水沟沟壁,溢流堰的标高低于初期雨水沟沟壁及溢流雨水沟沟壁的标高。
上述的一种适用于初期雨水径流分离的溢流截水沟中,还具有这样的特征,污水排水管以及雨水排水管的起端均设置有不锈钢隔网,且不锈钢隔网设置有若干通孔,每一通孔的孔径不大于20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建筑上海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建筑上海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218810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