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快速加热的曲面玻璃热弯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22215211.8 | 申请日: | 2019-12-12 |
公开(公告)号: | CN211946788U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17 |
发明(设计)人: | 昌国栋;吴雄业;邹方田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赢合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3B23/03 | 分类号: | C03B23/03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102 | 代理人: | 陈卫;禹小明 |
地址: | 518107 广东省深圳市光明区凤凰街道凤***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快速 加热 曲面 玻璃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快速加热的曲面玻璃热弯装置。该装置包括高频加热器、内炉、外炉以及石墨模具;所述高频加热器可产生并输出高频加热电流或中频加热电流;所述内炉外接有真空泵;所述内炉的炉体内部设置有环绕成匝的环形铜管;所述环形铜管的两端分别与高频加热器的出水水管和进水水管连接;所述石墨模具用于盛载平面玻璃,并送入至内炉的炉体内进行热弯成型;所述内炉设置在所述外炉内,并由所述外炉包裹;且所述内炉与所述外炉之间设置有隔热板。该装置可用于曲面玻璃的热弯成型,基于该装置的曲面玻璃热弯方法加热速度快,且生产效率高、生产成本低、良品率高、设备稳定性好、故障率低,从而能有效满足未来市场对曲面玻璃的生产需求。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曲面玻璃热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快速加热的曲面玻璃热弯装置。
背景技术
在近年来,随着5G通讯信号的到来,柔性OLED屏幕的使用即将大范围的普及,3D曲面玻璃的加工生产将成为手机屏幕制造的重要产业链。
在3D曲面玻璃的加工生产中,3D曲面玻璃热弯是其中的一大难点,3D曲面玻璃热弯主要受限于设备产能、良率、模具以及工艺控制等,由于3D曲面玻璃热弯难点的存在,制约了3D曲面玻璃发展速度。
在传统的3D曲面玻璃热弯成型设备中,其加热装置都是靠电热管、红外灯管或局部高频辐射的方式进行加热石墨模具,从而达到曲面玻璃的热弯成型,加热装置的设计和制作,是影响设备生产效率的关键点。其中,电热管加热速度慢,结构复杂,故障率高,且稳定性差;而红外灯管加热虽然加热速度较快,但是温度难以把控,而且辐射温度容易损耗而导致温度稳定性差;而局部高频辐射加热的方式需要消耗大量氮气进行石墨模具的保护,且耗费较大电量,成本较高。
因此,从生产工艺和成本考量,目前的加热方式都大大影响了3D曲面玻璃热弯机的生产效率,无法有效满足未来市场的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或不足,提供了一种快速加热的曲面玻璃热弯装置。该装置可用于3D曲面玻璃的热弯成型,热弯成型时的加热速度快,且进行3D曲面玻璃热弯的生产效率高、生产成本低、生产良品率高、设备稳定性好、故障率低。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快速加热的曲面玻璃热弯装置,包括高频加热器、内炉、外炉以及石墨模具;
所述高频加热器可产生并输出高频加热电流或中频加热电流;所述内炉的两端分别开设有进口和出口;所述内炉外接有真空泵;所述内炉的炉体内部设置有环绕成匝的环形铜管,且所述环形铜管的长度方向沿所述内炉的进口至出口方向;所述环形铜管的两端分别与高频加热器的出水水管和进水水管连接;所述石墨模具用于盛载平面玻璃,并送入至所述内炉的炉体内进行热弯成型;
所述内炉设置在所述外炉内,并由所述外炉包裹;且所述内炉与所述外炉之间设置有隔热板。
优选的,所述高频加热器可产生并输出3.75KW-50KW、500KHz~1000KHz的高频加热电流,或产生并输出50KW~200KW、20~100KHz的中频电流。
优选的,所述内炉的顶部设置有冷水管。
优选的,所述内炉的进口和出口均设置有门闸,所述门闸关闭后可使所述内炉的炉体形成密闭空间。
优选的,所述内炉上还设置有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通过PLC控制器与所述高频加热器连接。
更优选的,所述内炉上设置有玻璃视窗;所述温度传感器设置在所述内炉的外侧,且所述温度传感器的探测头透过所述玻璃视窗并深入至所述内炉的炉体内。
优选的,所述石墨模具包括上模具和下模具;所述上模具和所述下模具之间具有与曲面玻璃成型形状适配的凹凸面。
优选的,所述环形铜管包括并排设置的两个以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赢合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赢合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221521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