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中西医结合缓解痛经的载药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22220304.X | 申请日: | 2019-12-11 |
公开(公告)号: | CN211382407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01 |
发明(设计)人: | 李俊魁;韩慧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俊魁;韩慧 |
主分类号: | A61G12/00 | 分类号: | A61G12/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权智天下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638 | 代理人: | 王新爱 |
地址: | 300202 ***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中西医结合 缓解 痛经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中西医结合缓解痛经的载药装置,包括载药推车,所述载药推车的正面通过合页铰接有箱门,所述箱门的表面固定连接有把手,所述载药推车的底部固定连接有行走轮,所述载药推车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推杆,所述载药推车的顶部固定连接有载药盒,所述载药盒的内部活动连接有分隔板,所述分隔板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卡筒,本实用新型涉及载药装置技术领域。该中西医结合缓解痛经的载药装置,通过向上拉动固定块,将带动拉杆向上运动,进而使得分隔板失去卡块的固定作用,进而可以在移动滑槽中移动,根据需要来分配载药盒内部几个区域的空间面积,避免导致有些药物不能存放在载药盒中,使用起来方便,设计合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载药装置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中西医结合缓解痛经的载药装置。
背景技术
将传统的中医中药知识和方法与西医西药的知识和方法结合起来,在提高临床疗效的基础上,阐明机理进而获得新的医学认识的一种途径。中西医结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政府长期实行的方针。中西医结合是中、西医学的交叉领域,也是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一项工作方针。中西医结合发轫于临床实践,以后逐渐演进为有明确发展目标和独特方法论的学术体系,中医学基础理论内容十分丰富,有些与西医学理论完全不同,以往曾开展对阴阳学说、脏象学说、气血学说及有关证的研究等,主要是从西医角度去探索。其方法是先以临床为据确立研究对象的特征,然后通过建立中医理论的动物模型或动物疾病模型以寻找中西医理论上的结合点。
载药装置是摆放药物然后进行运载的装置,现有的载药装置的上面有一个载药盒,因为药物比较多,且装药物的包装设备尺寸不是统一的,而载药盒被分隔成几个区域,这些区域的存放面积是固定不便的,不能随意更改这些区域面积,进而会导致有些药物不能存放在载药盒中,具有局限性,使用起来不方便。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中西医结合缓解痛经的载药装置,解决了不能随意更改载药盒内部区域面积,导致有些药物不能存放在载药盒中,具有局限性,使用起来不方便的问题。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中西医结合缓解痛经的载药装置,包括载药推车,所述载药推车的正面通过合页铰接有箱门,所述箱门的表面固定连接有把手,所述载药推车的底部固定连接有行走轮,所述载药推车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推杆,所述载药推车的顶部固定连接有载药盒,所述载药盒的内部活动连接有分隔板,所述分隔板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卡筒,所述分隔板的内部开设有空腔,所述空腔的内部活动连接有拉杆,所述拉杆的顶端贯穿空腔并延伸至分隔板的外部,所述拉杆的顶端固定连接有固定块,所述拉杆的底端贯穿空腔并延伸至卡筒的内部,所述拉杆的表面且位于空腔的内部套设有第一弹簧,所述拉杆的表面且位于空腔的内部固定连接有卡环,所述分隔板两侧的上下方均固定转动连接有转动轮,所述载药盒内壁的底部开设有限位卡槽,所述载药盒内壁的正面和背面均开设有移动滑槽。
优选的,所述卡筒的外表面与限位卡槽的内表面相适配,所述转动轮的外表面与移动滑槽的内表面滚动连接。
优选的,所述分隔板设置有若干个,所述限位卡槽设置有两个。
优选的,所述卡筒的正面和背面均贯穿有撑杆,两个所述撑杆相对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有凹块,两个所述凹块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二弹簧,所述撑杆的顶部通过转杆与拉杆的一侧转动连接。
优选的,两个所述撑杆相离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有卡块,两个所述卡块相离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橡胶垫。
优选的,所述第一弹簧的两端分别与空腔内表面的顶部和卡环的顶部固定连接。
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中西医结合缓解痛经的载药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俊魁;韩慧,未经李俊魁;韩慧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222030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