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杂交水稻制种的赶粉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22226403.9 | 申请日: | 2019-12-13 |
公开(公告)号: | CN211129302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31 |
发明(设计)人: | 王付华;王生轩;王亚;付景;杨文博;尹海庆;王越涛;白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H1/02 | 分类号: | A01H1/02 |
代理公司: | 郑州银河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1158 | 代理人: | 陈玄 |
地址: | 4500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杂交 水稻 制种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杂交水稻制种的赶粉装置,包括两列轨道、设置在轨道上的平移机构、活动设置在平移机构上的赶粉机构;平移机构包括两个底座板,底座板的下方对应轨道设置多个行走轮,两个底座板之间向上设置门型支架,门型支架上端水平设置横臂,横臂的端部设置开口朝下的U型卡槽;赶粉机构包括工型卡接件,工型卡接件的下方设置震荡机构,震荡机构向下设置T型杆,T型杆的两端设置安装杆,两个安装杆之间设置赶粉绳,赶粉绳上设置多根软毛刷。本实用新型通过人工推动平移机构实现杂交水稻的赶粉,装置由轨道进行支撑,节省工作人员的体力。同时震荡机构使得软毛刷左右运动,这样稻花四方向都会被碰触,花粉传播更加彻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杂交水稻制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杂交水稻制种的赶粉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杂交水稻繁殖制种的赶粉方法主要有拉绳式赶粉、顺父本行人工竹竿赶粉、垂直行向竹竿赶粉三种方法。拉绳式赶粉的方法由于劳动强度小、省时省工、成本低,适用于大面积繁殖制种应用,但由于绳子的弹性力度小、弹性不均匀,导致父本不能充分的散粉,若在赶粉过程中操作不当,还会显著降低父本花粉利用率,影响繁殖制种的产量。顺父本行人工用竹竿赶粉的方法由于加大了对父本的弹性振动,从而大大提高了父本花粉的利用率,且能显著提高授粉的效果,但由于这种方式劳动强度大、费时费工,不便于在大面积繁殖制种上应用。垂直行向竹竿赶粉法结合了拉绳式赶粉和顺父本行人工竹竿赶粉这两种方式所具有的特点,从而形成的一种新的赶粉方法。它是指赶粉人沿父母本行的垂直方向行走,用长竹竿 ( 5 m) 进行人工赶粉。该方法比前 2 种方法更能做到省时省工、降低劳动强度和成本、有效提高父本花粉的利用率,是杂交水稻繁殖制种赶粉方法的一次改进,但仍有继续提高的空间,因为一个人每天最多完成 2—3 亩的赶粉工作量,劳动强度也比较大,工作效率也是有待提高。
现有技术中也出现了自动化的赶粉装置,如授权公告号为CN 208402794 U的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杂交水稻制种的赶粉装置,包括赶粉绳索、以及两组分别设置于赶粉绳索长度延伸方向两端的用来带动赶粉绳索在与其长度延伸方向相垂直的水平方向上前后往复移动的电驱动装置。本实用新型的绳索能随链条从水稻用田的横向一侧沿纵向至横向另一侧再复位到原来位置实现自动赶粉,从而能大大减少人力成本,提供工作效率。但是该赶粉装置比较占位置,与撒施肥料等装置无法密切配合,在使用中存在诸多的不便。
因此需要一种模块化的赶粉装置,与水稻种植中其它装置可以配合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杂交水稻制种的赶粉装置,可以与水稻种植中的其它装置替换使用,且能够提高赶粉的效率。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杂交水稻制种的赶粉装置,包括平行设置的两列轨道、设置在轨道上的平移机构、活动设置在平移机构上的赶粉机构;
所述平移机构包括两个底座板,所述底座板的下方对应轨道设置多个行走轮,两个底座板之间向上设置门型支架,所述门型支架上端水平设置横臂,所述横臂的端部设置开口朝下的U型卡槽,所述U型卡槽的下端向内侧设置卡条;
所述赶粉机构包括工型卡接件,所述工型卡接件两侧对应卡条设置固定槽,所述工型卡接件的下方设置震荡机构,所述震荡机构向下设置T型杆,所述T型杆的两端向下设置安装杆,两个安装杆之间设置赶粉绳,所述赶粉绳上设置多根软毛刷。
进一步的,所述门型支架的一端设置推动把手。
进一步的,所述U型卡槽上设置锁死机构,所述锁死机构包括所述U型卡槽上部设置的固定孔,所述工型卡接件上对应固定孔设置锁紧孔,所述固定孔和锁紧孔内活动插入固定插销。
进一步的,所述震荡机构包括工型卡接件两端向下设置的安装板,两个安装板之间设置导向支撑杆,所述导向支撑杆上设置滑套,所述滑套下端设置所述T型杆,所述滑套的两端分别设置拉伸弹簧,所述拉伸弹簧套设在所述导向支撑杆上,所述拉伸弹簧的另一端与安装板内侧面连接,所述滑套上设置拉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未经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222640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活动基座及操控平台
- 下一篇:油杯防护帽